高校毕业生“假就业”何以见怪不怪(3)

摘要:2015年毕业季即将到来,749万高校毕业生又将面临“最难就业季”。由于就业率事关高校的招生、考核,因此不少学校的学生被要求开具假三方协议、伪工作证明,造成就业率掺水,在这方面统计、监管亟待完善。

就业率掺水危害长远 统计、监管亟待完善

尽管近几年从教育部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三令五申严禁高校就业率造假,媒体对此也是年年揭露,但每到毕业季“假就业”、“被就业”仍然层出不穷。长此以往,必然会增加社会对高校就业率的不信任,影响高校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妨碍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行,给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北京市委讲师团顾问刘景山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造假客观上鼓励了学校之间恶性竞争,尤其在教学科研能力差不多的学校之间,就业率的高低就很容易沦为造假水平的比拼。

除了现在缺乏统一有力的监管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对此缺乏深入的认识。“学生、学校、甚至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都认为就业率掺点水无伤大雅。但从长远看,这会加剧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刘景山说,就业率的造假同时会严重损害我们大学的公信力,一些外国的大学不承认国内很多高校的学历也有我们大学自身公信力较差的原因造成的。

除了被动失业,还有很多高校学生存在“主动失业”的情况。“毕业生今年失业,可能明年就有工作了,尤其是一些名校的学生,以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很少有毕业三五年还失业的。大学生失业很多是短期情况和个人问题,他们的选择余地更大,有很多自愿失业者手里拿着好几份工作不愿意去,因为没有找到满意的。这种情况也不能简单的把他们归为没有就业。”天津社会主义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张宝义说。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在《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转型》一书中指出,中国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化对技术知识的需求,专业同质化严重,亟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而撬动这一改革的杠杆正是真实就业率的统计。

如何保障就业率统计的真实性,张宝义认为应该尽快建立全国一致的统计标准,由第三方机构统计就业率势在必行;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仍待完善,需由现在的被动监管迈向主动监管;对于就业率的统计方式也要更加科学合理,不能只局限于就业与否,还要将毕业后三五年内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