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应新常态中实现发展新跨越
适应新常态,需要调整心态、树立信心。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进入中高速发展、创新发展、包容发展的新阶段,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民营企业一方面要调整心态,适应速度慢下来的新常态;另一方面要树立信心,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实现持续稳定增长。民营企业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成长力,只要应对得当,就一定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新常态中实现发展新跨越。
转变经营理念。过去民营企业重视发展速度,对质量、效益重视不够;重视降低成本,以低价格取得市场份额,对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重视不够;重视竞争发展,对合作发展重视不够;重视企业自身发展,对职工发展、社会责任重视不够。新常态下,企业应转变经营理念,做到速度与质量、成本与技术、自主发展与合作发展、企业发展与职工发展相统一,兼顾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牢固树立法治理念、诚信理念及和谐劳动关系理念,把企业办成全体员工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积极有效应对。一是更加注重创新。从目前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看,国内产能过剩主要缘于同一水平投资过多,出口价格优势削弱主要缘于劳动力成本上涨,两者都与企业技术创新不够有关。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应加大创新投入,迎头赶上。二是更加重视品牌建设。没有自主品牌或自主品牌在国际上得不到认可,价格就上不去,就会陷入没有品牌利润低、利润低更难建设自主品牌的恶性循环。如果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不占主导,就不可能成为制造业强国。三是更加重视环保。目前,国际上已形成只有绿色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才能进入重大工程、重要卖场的趋势。减少生产全过程的污染,不仅能争取更大市场份额、赢得市场尊重,更能获得高额、持续的利润。四是更加重视合作。一个企业要有所专,一个企业家要有所长,但仅仅靠企业自身、企业家个人努力很难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各有特色的企业相互合作、取长补短,都把自己所长发挥好,同时相互持股分享其他企业特色产业的利润,这是做强企业的有效方式。五是更加重视依法治企、诚信经营及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关爱员工,不仅从经济上重视员工,而且把员工看作重要的人力资源、企业资本。加大员工培训力度,使其各有所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员工的稳定性。六是更加重视走出去。走出去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充分利用国外技术、人才、渠道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优化国内产业布局、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企业应制定国际战略规划,研究目标国的法律政策和习俗,做到走得准、走得好、待得住、回得来,使走出去真正为企业发展服务。
政府应积极扶持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能否顺畅地在新常态下实现发展,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事,也是国家的事,关系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包括政府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以及减轻企业负担。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目前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积极作为。
简化行政审批。应尽快制定实施政府权力清单、收费清单和负面清单。以立项为主要内容的审批制度是计划经济条件下集中国家财力、物力进行建设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不在负面清单内,凡是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按照市场原则决策的事情,都应让企业自主去做。
鼓励创新。创新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国家保护力度不足,是影响我国企业创新的主要问题。创新动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培养的结果,国家保护不力就会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创新融资难融资贵、政府各项支持措施难落实,同样会打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应尽快解决创新投入成本过高、政府补助减税难落实等问题。
鼓励自主品牌出口。我国对出口有扶持政策,但还没有针对自主品牌出口的扶持政策。应考虑调整扶持政策,把目前一半的补助资金用于自主品牌出口。争取经过几年努力,使我国自主品牌的国际认可度、占有率实现大的提高。
减轻企业负担。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以及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尽快把过重的企业负担降下来。目前,应积极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