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从源头解决支农资金管理碎片化问题
通过顶层设计,从源头上整合资源。10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碎片化、使用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这个问题涉及到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变革,要触动现有的既得利益格局,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主管部门在财政资金分配中的权责关系,尽快启动中央部门层面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切断财政管理中的利益链条。
具体可考虑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按支农资金各个大类成立中央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资金协调小组。如关于农民培训问题,很多中央部门都出台了农民培训计划,农民培训的专项资金分布在各个部门,实行多头管理。在农村培训类项目方面,农业部有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欠发达乡镇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农村劳动力就业上岗培训工程,中央组织部有农村基层党员素质培训工程,全国妇联有农村妇女种植养殖业技术培训工程,全国科协有农民网上函授教育培训工程,团中央有农村青年人才培训工程……可以成立支农培训资金协调小组,各部门与农民培训相关资金都进入同一个“大盘子”,把各部门原定的分配给各省的培训资金整合到一起,再分配到各省,在省市县层面也成立相应的资金协调小组,最终农民培训资金作为一个整体分配到县里,由县里根据实际需求统一使用。其他用途的资金也可如此办理。改革的根本点是改变资金的下达渠道和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从而弱化各部门的财权,强化整合资源的力度。
改进专项资金投资方向与项目的选择标准。专项资金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拨付方式、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率。投资方向与项目的选择要以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为导向。全国人大预算工委曾指出:“财政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基本、守住底线、促进公平、雪中送炭。 ”但在项目的下达上,往往多的是锦上添花,少的是雪中送炭。而恰恰是雪中送炭的事情马上就能见效,边际效益最高。
要选择方向明确、操作简便、实施过程较为透明公开、中间环节少、资金不易跑冒滴漏、效果明显的项目。前些年的取消农业税、九年义务教育免学杂费等政策举措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后也应选准类似的项目,如加大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扩大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加大对农业农村保险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济以及大病追加保险,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农保和新农合的标准等。
2015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政府对教育、卫生等的投入”,并指出,“这既能补短板、惠民生,也有利于扩需求、促发展”。2015年中央财政预算明确提出,要发挥预算内投资的带动作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4776亿元,继续向农业水利、中西部铁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民生、老少边穷等领域和地区倾斜,减少“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补助项目,不再安排竞争性领域一般项目。这些都是促使资金有效利用的探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