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四大理论来源 (2)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四大理论来源 (2)

摘要: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从资本主义经济的最简单细胞商品开始,以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为标志,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非自由性和不可持续性,进而提出共产主义产品生产和分配的构想即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以期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公共性理想

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起源于十六世纪,十九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思考空想社会主义,不能只看到它流于空想的消极的一面,还要特别注意其所包含的关于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空想是其特点,社会主义是其性质。空想社会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有机联系、相互协作的公共性理想给了马克思直接的思想启发。

(一)强调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最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济世情怀是他们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莫尔堪称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他在著名的《乌托邦》一书中详尽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官民平等、互尊互爱、亲密无间、共享幸福。圣西门把“人”定义为“大多数人”、“人数最大阶级”、“数量最多的人”等,他“力图建立可以直接给他们创造共同福利和使大多数人的利益高于部分人的利益的制度”。傅立叶认为,所谓的当代文明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不是人类的命运,而是命运的对立面,是颠倒世界,是社会地狱。利己主义支配着所有人,每个人都处在与他人利益的冲突之中。这种残酷的、不公的、“每个人对全体和全体对每个人的战争”的资本主义制度必须被消除。欧文用会计数字现实地说明劳动者阶级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成为了少数人致富的工具,却让自己陷入奴役的悲惨境地。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关注劳动人民的解放和发展,不仅仅是空有理想,也有他们自成体系的目标实现逻辑,那就是通过每个人都参与劳动的生产方式从而消除特权。

(二)主张建立人人劳动、人人享有的经济制度

莫尔首次勾勒出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他断言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因此,财产公有、人人都进行生产性的劳动是乌托邦的最大特点。圣西门主张建立在实业制度基础之上的优良社会,人人都劳动,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按才能而非出身分等级,满足每个人的物质需要。圣西门认为,只有人们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个人幸福和公共福利才能得到保证。傅立叶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摆脱了贫困,保证人们的情欲都能够充分满足的幸福社会。在这种新社会里,劳动将不再受旧式分工制度的束缚,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和变换工种。在多样的、自由的、享乐的劳动活动中,人们的才能将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傅立叶关于未来社会消灭旧式分工和享受劳动的观点无疑是对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贡献。欧文敏锐地注意到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与阶级、特权和贫富悬殊紧密相关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还违背了人类脑体劳动有效结合的“价值标准”。他指出:“一般人都主张劳动必须仔细分工,利益必须分占。但是很明显,仔细分工与利益均占不过是贫困、愚昧、各种浪费、整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地对立、犯罪、痛苦、身心两方面十分无能等等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因此,他心目中的新社会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劳动公社”。“劳动公社”将消灭脑体劳动的对立,从而消灭城乡对立,公社社员可以全面培养和充分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者普遍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危害,所以他们设计的未来社会都将劳动生产的有组织性列为首位。

(三)揭露现有政治制度的虚假公共性

对于政府的形式,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也有着远见卓识。在莫尔设想的乌托邦国度里,国家管理方式极度透明,民主选举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各级官员没有任何特权。法律也是全体公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每个公民所了解。圣西门亲历了法国大革命的全过程,对法国大革命的遗留问题有深刻洞察。在他看来,法国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人们把各种政治问题的解决都寄望于政府的形式上。然而,三权分立的政治结构并不能跨越追求自由、民主的所有障碍,也无法使下层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因此他才精心设计出经济上的实业制度,希望借此改变劳动者的地位。同样的,傅立叶也发现了政治公共性的有限性。傅立叶所处的时代正是自由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代,利益的争夺非常激烈,政治结构、议会制度,看似独立,实则都受制于商业和资本。欧文把未来国家看作一个纯粹负责生产的管理机构,原来意义上的国家的政治职能消失了,行政工作成为每个人应该学习和容易掌握的一种业务。这与马克思后来提到的国家消亡理念何其相似!

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总是严格批判,但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天才构想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具体思想各有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积极地为穷苦大众主张权利、都认为未来国家的统治职能将逐渐让位与公共管理职能。空想社会主义的这种公共性立场及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公共性理想为马克思的公共管理思想图式提供了直接素材。马克思同样为贫苦大众的生活牵肠挂肚。早期他曾为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四处奔波,而随着阅历的增加和思想的成熟,转变为为工人阶级的权益振臂高呼。马克思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社会的发展不应将弱势群体排除在外。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找到了弱势群体解放的现实途径,不是乞求强势阶级的垂怜,而是通过革命实现自我解放。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必须解放全社会才可能去除自己身上的枷锁。至此,“为大众发声”的空想社会主义公共性立场升华到“大众自我解放”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立场。通过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研究,马克思也发现了国家的虚假独立性,正如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指出的那样,国家制度实际上是被资本牢牢把持,只会为特殊群体的经济利益服务。但是,这种异化于社会的国家上层建筑不是永久存在的,从社会中分离出来的管理职能终将复归于社会,而政治统治职能由于其经济基础阶级的消失也会消失。未来社会的基本管理原则是联合劳动,按需分配,共同管理。公共性思想从一种价值诉求回归到了现实逻辑。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