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由主义的公共性理念
从思想渊源来看,自由主义思想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观念和信仰中。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古希腊时期的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观,从而可以了解他对自由问题的高度关注。马克思在论文的准备材料中写道,“‘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伊壁鸠鲁……主张精神的绝对自由”,因此“自为存在是伊壁鸠鲁哲学唯一的、直接的原则”。后来博士论文完成后,马克思又在出版的序言中说:“只是现在,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体系为人理解的时代才算到来了。他们是自我意识哲学家。这篇短序将表明,迄今为止这项任务解决得多么不够。”尽管当时的马克思已经对伊壁鸠鲁将自我意识诉诸偶然性感到不满,但更加明显表露出来的是受到原子倾斜说浸润的马克思对自由意志的强烈偏好。马克思对自由问题的向往引领他一步一步走向研究的深处。
现代自由主义是西欧社会的产物,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代开始成形,随着欧洲势力扩张到全球。自由主义认为理性的个体在对正确和错误的感知中是自主的,因此个人是其自身能力和利益的最好裁判,应尽可能允许个人用不同的方式去为自己的“幸福”创造条件。社会契约论是现代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该观点认为,在人们建立国家之前存在一个无序的、自然的“原初状态”,由于理性的作用,人们才通过契约结合起来以谋求共存。国家就是契约的产物,产生于人民的“同意”。因此,国家理应维护公共的利益,一旦国家失责,人民有权拿回自己让渡出去的权力。契约关系内蕴的意志自由、权利义务对等、公平竞争、崇尚规则及法律等精神,为人们谋求共同利益、维护公共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自由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的实现,而马克思理想的社会形式“自由人的联合体”将使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但是,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自由主义的自由观的实现方式相差甚远,马克思关于自由的理解始终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的自由观与公共性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公共性是关涉自由的公共性,其自由观是关涉公共性的自由观。自由主义的公共性理念给马克思最大的启示就是,公共性是自由意志的理性结合,公共性不能取代或抹灭自由,而是要保护自由。现实社会中常常有用集体主义或国家主义压制个人自由的现象,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在用公共之名,行私利之实,往往侵害的是另一个个体、群体乃至整体的利益。马克思反对将自由视为永恒真理,但他肯定自由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正当性。自由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公共性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前人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但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批判眼光。在不断的批判与自我批判之中,马克思发现了以往公共性思想的最大不足在于没能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逻辑演进是与他的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相统一的。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已经认识到判断政治形式和统治方式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在事实上造福于人民群众。在担任《莱茵报》主编一职后,马克思通过撰写《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文章,直接投身于现实的思想和政治斗争。他的公共性思想也逐渐清晰和丰富。在退出《莱茵报》之前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中马克思呼吁道,在发展人民生活方面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应予以维护的确认!此时的马克思已经认识到,是特权阶层私人利益的僭越使得人民的利益无足轻重,国家被贬低为手段,法也在私人利益的卑鄙嘴脸面前失语。可以说,与西方哲学主张的少数派的民主、自由不同,马克思从一开始就站在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主张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然,这一阶段的马克思还是带有比较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但他的理想色彩绝不是那种在思想中完成自己回路的纯思辨,而是与现实紧紧交织在一起,立足于现有去构思应有。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冲破传统观念中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观点的束缚,认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从而确立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重要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个体利益之和不能简单等同于普遍利益。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要对生产资料进行改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实现这一过程所依靠的主体只能是最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的无产阶级。如果说此时的理论批判仍存在抽象的、普遍的批判痕迹的话,那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人类解放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则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根基的批判上。其实,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现象进行了批判。而在《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一般过程,以及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形成了对私有财产批判的一定成果。这些都成为了资本论写作的丰富素材和思想前提。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的研究方法,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辩证研究方法,用历史生成的视野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深刻解剖,最终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不是幻想家,他的公共性思想总是尽可能地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并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磨砺,最终散发出珍珠般莹润的光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