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杨涛: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重大探讨(7)

第二个概念,就是过去较快的经济增长,能否真正解决现有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过去8%、9%、10%以上的增长,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与此同时,很多问题也没有解决,比如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社会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越来越大的问题,过去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本届政府已经充分看到了这一点,就实际上在过快的增长下面,我们同时也掩盖了很多疾病,这个经济体,也有很多生病的地方。在这个情况下,与其带病高速增长,还不如慢下来多解决一下经济发展当中一些矛盾性的问题,一些结构性的问题,这个是另外一个理解的视角。

第三个理解的视角是什么呢?是判断经济增速是否合理的标准是什么。有一些人可能拍脑袋的,有一些人可能做了一些理论上的推算,有的人说8%,有的人说7%,有的人说7.5%,人人都有一个概念,那么经济增速究竟合理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我觉得到现在为止,实际上无论是学界还是政策层都没有真正能够科学的进行解释。就是说,我为什么要达到这个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有没有非常准确、科学的量化分析,使得大家信服,所以,判断经济增速,是否合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这个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进一步的商榷。比如,去年中央在一开始思考的地底线是7%,国务院一开始思考的底线可能是7.5%,这个差异的背后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判断呢?这个同样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就是说,判断经济增速当前是否合理,它的标准应该是怎么样的,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科学分析和论证。

那么,总而言之呢,经济慢下来,确实是有坏的一方面,有不好的一方面,这是必然的。当经济慢下来,你不可避免的,是否一定百分之百的是坏事呢?这个也不一定,这个回到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接受经济慢下来事实的同时,政策能够做什么,改革能够做什么,这是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这里面我在具体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在追求有质量的经济水平下,增速下滑并不是一个世界末日。如果能在结构上优化,来夯实基础,可持续性的增长,同样也是有价值的增长。比如说,这些年,疾病的发病率是不断提升,污染是越来越严重,这个就不用多说了,这个带来了什么?带来了医疗、医药服务、社会保障巨大的一个压力,那么即便你不断地向前奔跑,你生病了,需要资源、需要钱来解决,那何不换一个方式呢?稍微慢节奏一下,注重一下自己跑步的质量,注重一下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生病的可能性。那么,你就不需要最后在末端增加治理的压力了。这就是一个换角度思考的问题,在追求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下,我们的脑海当中想到的就不仅仅是数字,而是通过增长的数字背后想达到什么?想达到的是一个蓝天,想达到是大家生活质量提升,想达到的是其他的一些目标还是如何,这个就是值得深入的思考。

那么,还有一个我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去年,全国的财政收入是12.9万亿元,国库的存款在年底的余额远高于前年的同期,剩了四万多亿,有三分之一政府的钱花不出去,年底突击花钱,也只花了一部分,这个是什么问题呢?当然,这个有多方面的问题,既有预算制度的问题,也有去年在八项规定等等,一些比较严格的管理下,使得很多人不敢花钱了。但是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政府在资产负债表当中,和在现金流量表当中看得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比如说一个人,一年挣一万块钱,你还要借五千块钱,但是这一万块钱,你的数里面,你只花了五千,你家里面还有五千块钱存款,由于你要花一万,你另外又借了五千,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现金管理上,实际上是低效的,我个人比较直接的说,现金流管理上是低效的。你在资产负债表上管理还可以,但是现金流管理是低效,这也是为什么本届政府,李克强总理一直谈,要优化这财政规划,政府要不断进行转型改革,要进行适当的减税让利,为什么这么说呢?极端的说,这12.9万亿,有四万亿到年底还没花出去,政府的运作也好好的,政府的功能也好好的,那为什么不在初次分配的时候,对市场,对中小企业,对个人更多的采取一些减税让利呢?这个同样也是一个思考的问题,就是规模大,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第三个,是从金融的角度来看。金融的角度来看,目前同样在金融界大家都喜欢做大做强,一个小银行想做成大银行,想在各个地方都搞分支机构,那么,一个小的地方的区域性市场,想做成全国性的市场,有一个事实是什么呢?实际上中国的金融,从某些指标上来看,在全球都居于领先了,很多人回避了这个事实。比如说中国金融机构,所有机构的总资产,比上中国的GDP,经济总量,在全世界这个比值是数一数二的,甚至比美国还要突出。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像工商银行,市值已经全球领先了,变成宇宙第一大行,也就是说从规模上来看,我们一些金融方面的数量,已经在全世界都不低了,那么,你是不是成为一个金融的强国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拥有了巨大的金融规模,但是呢,在金融的资源供给和需求上,出现了结构性的失衡,某些领域金融是供大于求的,有些部门获取的金融资源是过多的,甚至出现了过剩,有些地方是严重的金融供给不足。比如大家经常说的小微企业、居民、农村等等,有些领域反而是不足的,这种情况下叫什么呢?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的供求失衡。所以说,很多人谈这个中国金融要进一步强大,强大不是说从数量上更令人震惊,不是说培育出一个又一个巨无霸的金融机构,而是说从功能的角度,能否真正实现金融供求的协调。为什么会出现金融结构供求失衡呢?我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叫金融水利设施出现了问题。那么,金融资源就像流水一样,水利设施是载体,如果说水利设施比较通常,金融就会流向社会当中需要它的各个部门里面,这个水流是比较正常的。如果这个水利设施出现了阻断,出现了高低不平,出现了一些障碍,就使得这个金融之水,难以充分的流到最需要它的部门当中,所以说呢,中国金融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结构优化的问题,而不是说追求总量的问题。

有一个很典型的事例,我觉得大家可以提一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泡沫发生之前,在全球经济金融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当时有一段时间来自于日本的资本,号称要买下全世界,买下曼哈顿,买下美国著名的大厦。当时在全球前十大主要的银行当中,我印象当中,日本的银行占据了六到七位,有六到七家,全是日本的大银行。但是到2011年,全球前二十大银行里面,日本只有一家好像是三菱银行,大约是居于十几位左右,前二十家里面就剩了一家。所以说,规模、数量并不一定就说明问题。如果这个条件发生了变化,遇到了风险、遇到了危机,功能不完善,基础脆弱,很有可能这种巨无霸也是过眼云烟,就是从长远来看,像我们这个包括工行、中行、农行,在国际上甚至都领先的大行来说,同样未来也都面临挑战。从机构层面,从整个金融层面都面临这种什么叫真正的做大做强,衡量金融健康发展的标准是什么?

那么,刚才我们就整体上,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于新常态的正确认识,对于经济金融未来发展的导向有了一个简单的描述,下面我们进一步的结合当前两个最热点的问题,大家人人都爱谈的“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再和诸位简单地沟通一下。

责任编辑:刘玉婧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