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塞尔山·加汗

摘要:在距新疆伊吾县城35公里外的一所山村学校——盐池镇寄宿制学校,有一名哈萨克族教师塞尔山·加汗,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在艰苦的山村,悉心给农牧区的孩子们传授知识,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用真心和真情爱护着每一个学生。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他走遍了盐池每一个牧场,把牧场上放牛、放羊的孩子们带回校园。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15年3月,塞尔山·加汗荣登“中国好人榜”。

一个都不能少 乡村教师22年不让一个农牧区孩子失学

在距新疆伊吾县城35公里外的一所山村学校——盐池镇寄宿制学校,有一名哈萨克族教师塞尔山·加汗,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在艰苦的山村,悉心给农牧区的孩子们传授知识,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用真心和真情爱护着每一个学生。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他走遍了盐池每一个牧场,把牧场上放牛、放羊的孩子们带回校园。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15年3月,塞尔山·加汗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新疆的东北角,有一座小山城伊吾,在距伊吾县城35公里外的一所山村学校——盐池镇寄宿制学校,有一名哈萨克族教师塞尔山·加汗,22年如一日,如一棵雪松一样扎根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无私地传授给农牧区的孩子们知识,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他还一直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1.哈萨克族小伙大学毕业 主动申请回艰苦家乡

盐池镇寄宿制学校所处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夏季非常短,冬季常常风雪交加,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0多度。22年前,这所学校的硬件设施还非常落后,破旧的土坯房教室四处漏风,没有水电,夜晚漆黑一片。

很多教师都对这所学校望而却步,不愿到这里工作。可刚刚大学毕业的哈萨克族小伙子塞尔山,却主动向领导申请到这里任教。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盐池是塞尔山的家乡,他在这里长大,很清楚这里的教育有多么落后。“我觉得自己应该回到这里,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对家乡的教育状况作出一些改变,为家乡做一份贡献。”这就是塞尔山的答案。

但除了糟糕的外部环境外,塞尔山还遭遇了语言障碍。

塞尔山(左一)参加教研组活动。图片来源:新疆文明网

当时的学校名字还是盐池乡哈萨克寄宿制学校,学校的授课语言为哈语。可是,塞尔山的民族成分虽然是哈萨克族,但他的哈语水平却很低,不能自如地从事哈语教学工作。原来,他从小上的是维语学校,多年下来几乎丢掉了自己的母语。但这也没有把他吓退。

他虚心地向身边的老师学习母语,反复练习,很快学好了哈语。但他并不满足,为了跟上时代发展需要,他还刻苦练习普通话,现在早已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一起来的老师们一个个想办法调走了,但塞尔山却坚持了下来。很多人不禁会问,是什么支撑着他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一干就是22年呢?

同事们经常说,塞尔山热爱这块土地,还有孩子们。

是的,塞尔山就是因为爱而选择了留下。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