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简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摘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理论上的作为, 都分别反映了这三种情形。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和主线在多方面展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更丰满,结构更完整,逻辑更严密,时代性、实践性、指导性更鲜明突出,从而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如何实现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恒性历史课题。它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实现了第一次结合,或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实现了第二次结合,或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和20-21世纪之交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体系,其本质特性是与时俱进。这大体有三种情形:一是随着实践的深入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二是依据新情况对原有思想、观点、论断加以深化、提升和完善;三是在新形势下对原有思想、观点、论断进行灵活应用使之解决新问题。这三种情形层次不同,但总起来说都是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理论上的不断与时俱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理论上的作为, 都分别反映了这三种情形。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和主线在多方面展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更丰满,结构更完整,逻辑更严密,时代性、实践性、指导性更鲜明突出,从而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集中体现在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两个《决定》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

全面深化改革:应对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回答了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立足于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已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本判断,进一步回答了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这一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

首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理论上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3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专题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在讲话中说,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他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5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专题内容。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二是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三是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四是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这些论述,从更深层次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上,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其次,规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个整体。前一句指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道路,即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后一句是一个全新的论断,2013年11月习近平撰文对它的涵义作了界定,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外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对比说明它的由来,以我国当下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论证它的内在根据。

再次,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其他方面改革的牵引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既彰显了它的全面性,又突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地位。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但同时必须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肯定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要在它的牵引下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

复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992年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一次重大理论突破。经过二十多年实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从十五大到十八大,对此都有新的表述,但总的精神还是定位在“基础性作用”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把它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对市场的作用作出进一步定位,这是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习近平说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同时又指出“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全部作用,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对这种作用作了规范性表述。这实际上是反映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综观习近平系列讲话和三中全会《决定》,我国要进行的改革,可以概括为: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为唯一遵循的改革;二是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取向的改革;三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的改革;四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改革;五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力量的改革。改革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一是按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不断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二是对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以及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作出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三是在方法论上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起来;四是把改革当作新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