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人才培养一体化刻不容缓

京津冀人才培养一体化刻不容缓

摘要:人才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与各地区资源分布不一也要求各地要合理布局未来产业梯度,谋求发展效率的最大化。在京津冀区域内,河北省的人才培养以及教育设施等明显的要比京津地区的要薄弱一些,因此复合应用型人才深度培养与合作、产业的分级发展也是一条可以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措施。

日前,中国移动官方微博发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取消三地间手机长途、漫游费。这被认为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拉开帷幕的重要举措。

所谓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把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协同”应是京津冀政府与学校、社会之间基于共识、突破传统范畴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度协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目的是要解决资源在区域之间分布不平衡的难题,实现优质资源的共有共享,为协调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是高端人才的智力创造,因此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培养也要一体化。

从京津冀区域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来看,优质教育资源在三地的分布显著不均衡。北京、天津人才培养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河北省则处于中下游水平,部分指数仅有北京市的1/4甚至1/5。在基础教育领域,北京、天津已先于全国大多数省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闻名的优质幼儿园、小学与中学。相较而言,河北省则鲜有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优质特色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京、津可谓名校云集,河北省则是以地方高等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规模大省,而非高等教育质量强省。因此,要落实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最根本就是要以促进京津冀三地人才培养均衡发展为目标,在人才培养经费与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上,实现教师、学生与学校发展等多层次的高位教育均衡,同时,共同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梳理京津冀人才培养协同发展中各方的特点、优势、需求及可能存在的功能重叠和冲突之处,理清中央和区域各层面、各类部门在京津冀区域人才培养协同发展中的责任结构与协同合作方式,协同构建一个权属明确、责任清晰、合作高效并且集合了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和公民共同参与的京津冀区域人才培养治理机制,并以此为着眼点和关键展开三地人才培养的协同合作。这需要三地加强人才数据库共享,搭建统一开放的人才交流平台,方便区域内的人才信息利用;还要整体考虑区域未来人才需求总量,确立人才开发的重心、统筹考虑人才引进、培养的分工合作,实现人才结构的错位布局;再次要搭建人才对话与协作交流的平台,促进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科研资源的共享。

从整体情况出发,京津冀高校校企应该加强合作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而企业与院校合作,利用资源优势互补,亦能减少新人的培训周期,选拔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对学校与企业而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互惠双赢关系,要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高度切合,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目标,面向京津冀区域经济,培训全面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人才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与各地区资源分布不一也要求各地要合理布局未来产业梯度,谋求发展效率的最大化。在京津冀区域内,河北省的人才培养以及教育设施等明显的要比京津地区的要薄弱一些,因此复合应用型人才深度培养与合作、产业的分级发展也是一条可以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措施。在产业的分级与发展中,每个地区都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定位,以此在人才的培养上,能够更加具有目标性和定位性,以求每个区域内的人才培养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发挥出每个区域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由此才能带来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从京津冀未来的协调一体化发展趋势来看,京津冀地区人才培养的一体化也势在必行,最为重要的是,当这种人才培养一体化意识开始产生的时候,体制机制上的改进才是能够促进这一良好势头发展的一片沃土。

(作者单位系廊坊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