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网络安全问题迅速上升为国家安全的关键议题和大国间战略竞争的焦点问题。作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近年来,中美在网络安全领域呈现出竞争、对抗、合作等多重态势,中美战略关系中的“非敌非友、亦敌亦友、半敌半友”的复杂特性,均鲜明地呈现并作用于网络空间,使得中美在网络安全关系上威胁、风险与机遇并存。
早在上世纪末,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就曾指出,“恰似核优势是构成旧时代联盟领导的关键,信息优势将构成信息时代的关键”。时至今日,网络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以及对社会未来发展的引领作用,使得信息网络综合实力迅速攀升为一国综合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国家战略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对信息资源的控制和利用已经成为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控制或影响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并没有超越权力政治的范畴,权力依然是网络时代国际政治的首要决定因素之一,争取“制网权”势必成为各国的主要目标。作为迅速崛起的大国和既有大国的中、美两国自然也不例外,中美在网络空间的关系也就天然地首先表现为竞争关系。
一、对网络优势的重视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竞争,可能加大信息时代的“网络安全困境”威胁
美国早在上世纪即制定了以《信息高速公路规划》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发展规划,和以《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总统令(PDD-63)为代表的网络安全战略文件。进入21世纪,更是连续推出以《确保网络空间安全国家战略》、《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国防部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为代表的一系列战略文件与政策指导,其发展战略呈现出一条清晰的由重防御向攻防并重,再向追求强大的进攻性能力和网络威慑能力转变的发展脉落,凸显美加快谋取网络空间霸权的野心。中国在信息网络技术领域起步相对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速度迅猛,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与扶持下,网络空间能力大幅提升。虽然中国一直以和平利用网络空间,造福全人类为发展宗旨,但美国一直视中国日益成长的网络空间能力为主要威胁,早在2007年即开始在国际社会制造“中国网络威胁论”、“中国黑客威胁论”,有意夸大中国网络能力,声称中美“网络战实力相当”。这不仅是美“料敌从宽”传统军事思维的体现,更是美有意向我施加网络安全压力,意图置我于被动的表现。这一举措在客观上造成了中美战略竞争态势,致使中美在网络安全领域相互高度重视、高度警惕、高度防范,形成了信息时代的中美网络安全困境。
“安全困境”是国际安全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用以解释由于一国实力的增长造成他国的恐惧,继而发展对应性能力,由此形成恶性竞争发展的局面,在军事上可能演化为军备竞赛,随着矛盾的激化,还可能引发国家间战争。根据国际政治理论,造成“安全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和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在网络空间,这种无政府性和不确定性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加严重。首先,作为一个虚拟空间,网络空间被认为是一个超越了国家物理边界的国际公所,具有天然的无政府性。其次,作为一个新的人类活动空间,国际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凌驾于各国之上的、可对各国产生强制性约束力的管理者,网络空间仍是一个严重缺乏规范的新型领域。最后,即便是在国内层面,由于网络空间的低可视性,全球联通性、参与者身份的多元与难以辨识性,国家治理本国网络空间的能力也受到很大消蚀,国家内部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也呈现出一定的无政府性。上述特征,无疑极大地增大了中美双方对对方发展网络空间能力的担忧和疑惧,激化中美在获取“制网权”上的竞争性。如果再考虑到他国或非国家行为体的网络行为可能导致的中美之间的误解,中美在网络安全的竞争还可能表现出盲目性,将中美网络安全关系置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威胁之中。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中美网络安全困境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力量准备和预案准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