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物贸易看我国的开放型经济

核心提示: 中国现在是世界制造中心,如果把跟世界制造中心相适应的销售、结算、物流、维修、研发都引进来的话,我们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变化和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升级。作为产品出口的大国,我认为丝绸之路是先有产品后有路,不是因为有了路才有丝绸。

开放型经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过去30多年,我国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制定了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少有的几个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未来的10年,是我国和平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全球化处在大调整之中,这要求我们必须准确判断外部经贸环境的变动趋势,调整我们的对外开放战略,确保在未来参与全球分工中实现趋利避害。

一、加工贸易

1980年,中国加工贸易及保税进出口16.7亿美元,2014年达18589.8亿美元,占外贸进出口的43.2%,从进出口总值来讲提升了一千倍。从贸易统计来讲我国的加工贸易一直处于顺差,我国外汇顺差100%来源于加工贸易。1994年我国外汇储备40亿美元,现在接近4万亿美元,增加了一千倍,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

从加工贸易整体的发展来看,现在的规模是非常庞大的,中国也成为了“世界工厂”约计7万家加工贸易企业,4000多万人直接就业,等于实现了4000多万人不出境的劳务输出,6000多万人间接就业,加起来接近1个亿。如果按每个家庭里有五六个人来算,起码和五六亿人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成为世界出口第一大国,跟加工贸易很有关系。来料加工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最基础的方式。加工贸易从小到大,也是从第一单加工合同开始的。有关部门红头文件记载,第一单加工贸易是从澳门到珠海做来料加工的纺织品,澳门方面叫出料加工复进口,我们叫来料加工复出口。第一单加工贸易之所以出现在珠海,这与“原产地规则”的国际规则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美国对澳门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实行关税配额,就是零关税,中国大陆生产的产品到了美国要征税。美国为了保证澳门出口的产品确实产自于澳门,防止关税优惠不能被第三方利用,所以就用“原产地的规则”来确定所进口的产品产于澳门。

原产地规则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完全获得原则,二是实质性加工原则。但原产地的规则里还有一条标准是非实质性加工不影响原产地。非实质性加工是为了销售和运输的方便而进行的简单加工,比如服装的缝纫、贴标签、熨烫、打包等。当时澳门的加工企业发现了这个机会,就把这类工序放到了珠海,因此早期的加工贸易都是服装缝纫、黏胶等来料加工。把非实质性加工的工序放在中国大陆,加工后的成品作为澳门产品出口到美国,享受零关税。因为当时澳门劳动力成本大概是大陆的20倍,就将非实质性加工的工序转移到大陆进行,这样就产生了产业链中某个环节、某个工序的转移,我们得以加入国际产业链。

对于用于这种定单式的出口加工,海关给予了保税的管理,因为我国国内生产服装有17%的增值税,而进口的是没有的,有的观点就认为保税加工贸易跟国内的产品含税之间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公平。但实际上从客观存在来讲,这是国际产业链中的一环,加工贸易的产品完成加工后就运到境外了,不进入国内市场。这些加工出来的产品和我们国内没有销往国际市场的产品是不存在可比性的,进不进来都没有影响。在国外销售也好在国内销售也好,在国内生产也好在国外生产也好,都是需要由品牌商最后确定销售地点的,本身对国内市场没有形成任何冲击,其实是井水不犯河水。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