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飞机

造飞机

记者手记

摘要:位于上海闸北区场中路的上海飞机制造厂,是个有着65年历史的老厂,这个3000平米的数控机加车间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班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但是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的细微调整,这些大飞机需要的精细活都只能手工完成。

位于上海闸北区场中路的上海飞机制造厂,是个有着65年历史的老厂,这个3000平米的数控机加车间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班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但是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的细微调整,这些大飞机需要的精细活都只能手工完成。

胡双钱出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他从小就喜欢飞机。为了看飞机,他经常从中山北路的家里跑到上海闸北的大场机场。“造飞机”在他心目中更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也是他藏在心底的梦想。1980年,技校毕业的他进入了当时的上海飞机制造厂,参与中国人在民用航空领域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研制运10,并见证了运10成功飞上蓝天。自此,那一幕就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里。然而喜悦还没有散去,运10就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下马。原本聚集了中国航空制造精英的上海飞机制造厂突然冷了下来。

坚持的日子是凄苦的。在当时风雨飘摇的上海飞机制造厂,年轻的胡双钱同那些留下来的同事一起不得不为生存、为活下去奔忙:改装汽车、生产电风扇,甚至不得已派人到新加坡、香港进行劳务输出……一切都是为保住“梦想的火种”。后来终于可以造飞机了,先是在上海飞机制造厂中美合作组装麦道飞机,后来项目也终止了,转而为波音、空客进行飞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他珍惜这些机遇, 埋头苦练本领,甚至把本来就不多的工资节约下来,购买铣床、钻床、钳工等普加加工书籍,不断提升技能,并获得了上海市质量金奖。

胡双钱读书时,技校老师是位修军机的老师傅,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师傅说:“学飞机制造技术是次位,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这句话影响了胡双钱一辈子。多年的积累打磨,胡双钱意识到,要准确无误地加工好一个零件,仅仅靠手上的技艺是不够的,更要靠心、靠脑,久而久之,他也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检验师”、“分析计算师”。他有一个习惯,无论多么紧急的任务,工作前一定先看懂、看透图纸,了解工艺要求和技术规范;在接受零件时,一定先按照图纸检查上道工序的不当之处,再动手加工零件,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因上道工序加工不到位而引起质量偏差,也杜绝报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