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现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教育全过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成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打造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示范区。建设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打通中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通道。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启动实施安宁大学城建设规划,促进各大学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和条件艰苦地区教师待遇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发展继续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二)加大就业创业力度。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时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实施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政策。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自由流动。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做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工作,保障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大力支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微型企业发展,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的安置和就业工作。加强劳动执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不断优化收入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四)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社保资金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落实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完善城乡低保制度,逐年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研究实行职工退休人员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统筹救助体系,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特困群体关爱服务体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五)提高医疗服务供给保障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健康甘肃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预防为主、加快健康促进模式改革,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提高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高原病、精神疾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坚持卫生与人口工作融合发展,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保护残疾人就业创业权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