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艺研究的中国话语(4)

建设文艺研究的中国话语(4)

话语体系建设要关注当下实践

张江:建设文艺研究的中国话语,这个命题蕴含着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诉求。从空间意义上讲,是要建立文艺研究的本土意识;从时间意义上讲,则是要建立文艺研究的当下意识,两者最终都是为了解决“有效性”这一核心问题。所谓当下意识,就是文艺理论要关注当下文艺实践,解决当下文艺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高建平:从本质上讲,理论是实践的。首先,理论的起源是实践。理论总是关于某物、某事、某学科的理论。那种建立“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的说法,是荒唐的。其次,理论要指导实践,并受到实践检验。如果文学艺术的理论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没有指导作用,只是一些自我消费的空洞话语,或是清谈家的谈资,那么,这种理论就没有发展前途,从事这种理论的人以及整个文艺理论学科,都会在社会中自我边缘化。

人们思考和构建理论,尽管最初是从实践出发,但在构建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偏离。这些偏离的形成,既受个人学术特点的影响,也有理论大环境的原因。有时,在某个时期有着一定进步意义的理论,过了这个时期,就会成为理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晚清时,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极端保守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笼罩下,这种学说有助于突破迷雾,“开眼看世界”,尤其对于引进西方的器物之学有积极意义。但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碰撞中屡遭挫折,这种学说就过时了。晚清以来另一种在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指导思想,是“西体中用”,即“向西方找真理”,运用于中国。通过“西体中用”,中国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思想并付诸实践,使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后来,人们在总结中国的现代历程时发现,思想的引进也有一个实践检验的过程。思想理论,凡是符合实践需要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运用的就取得成功,凡是以教条主义的态度生搬硬套的就遭遇失败。

以上所论是经过长期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有的甚至是血的教训。但是一些文学理论研究者却忘了这一切,纠缠在“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之间,各执一词,造成了学术上的空耗。其实,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文学理论研究也要以当下的现实、当下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为本,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实践为“体”,“古”和“洋”都是“用”。

当下的文学艺术理论,还是要走“拿来主义”“实践标准”“自主创新”之路。继续向国外学习,拿来对我们有用的理论话语。这些话语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加重要的是,我们的精力还是要放在创新上,创新才是文艺理论话语建设的主要途径。

张江:前不久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评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外国文艺理论,研究梳理、弘扬创新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德、美学、美文相结合,展现当代中国审美风范”。这应该是我们建设文艺研究中国话语的基本遵循。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