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重点部署的,基本要求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相应地,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也重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职业教育一直寄予厚望,要求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因此,评价职业教育质量,归根结底是看用户认可,看能否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相对稳定和比较体面的工作。
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本之策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同类型职业学校都有条件创建国际国内一流,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像生命线一样。为此,六部委2014年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把“坚持产教融合发展”作为基本原则之一,明确要求,“走开放融合、改革创新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道路,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可以说,走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将直接关系2020年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如期实现,直接关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扎实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基于互联网各类创新等目标如期达成,直接关系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基的历史进程。
4.重新定位·多样业态
职业教育及培训将成为多样化教育新业态的活跃领域——预计未来职业教育用户需求将成为一切服务供给模式生存发展的参照系,职业教育及培训行为将从免费普惠的公益服务直到精准定位的收费服务,需要更为积极地锁定、适应、引导、激发甚至“制造”用户需求,必将形成“高成本分担”连带“高个人收益”的职业教育及培训项目,出现为行业企业量身定制高技能专才和大师级专家的模式机制。
关于服务属性分类,以往的世界银行就是“两分法”,即公共服务、非公共服务两种,我国政策导向创新为“三分法”,即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非公共服务,依法确定政府、学校、社会(市场)的行为边界。其中,对非排他性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几乎要负全责,主要通过公办机构提供;对于有部分排他性的非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以及选择性购买,通过公办或非营利民办的方式提供,政府还要对困难群体接受非基本公共服务予以重点资助及补贴;对排他性的非公共服务,政府不直接介入,可能会有表彰奖励性的支持,要营造很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允许营利运作和非营利运作,提供多样性服务。
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首次确认教育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首次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也就是说从纯公益到纯营利教育之间有个“光谱”,中间可能有准公益、半公益、非营利、准营利的教育。而且,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强调,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各级政府及其不同行政部门,将逐渐不再看重提供服务的机构类型,而是看重只要提供这类服务,就施行有差异化的资助、补贴、购买的政策。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期望将来在多样化教育服务新业态中,职业教育及非学历职业培训成为多种服务并存、融合、竞争、混业经营的平台。
预计未来职业教育用户需求将成为一切服务供给模式生存发展的参照系,职业教育及培训行为将从免费普惠的公益服务直到精准定位的收费服务,需要更为积极地锁定、适应、引导、激发甚至“制造”用户需求,必将形成“高成本分担”连带“高个人收益”的职业教育及培训项目,出现为行业企业量身定制高技能专才和大师级专家的模式机制。
回顾数千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5世纪至15世纪曾有过经济总量雄踞全球之首的几百年,同时是国人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物、陶瓷丝绸、手工艺品及艺术品推陈出新的年代,还是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一系列领域为人类文明作出明显贡献的时期,而这些恰恰都不全是科举制度驱动下读书人研习典经的产物,而更是民间无数能工巧匠不懈探索创新、带徒传艺、世代相承的结果,完全可以探索可进入产业链的传统工艺手工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等相关项目,引入中高端职业教育及培训领域,当今中国的职业教育及培训,有理由也有条件重塑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视频贺词中指出,“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并在2015年9月代表中国政府对参与国际社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作出郑重承诺,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明确提出我国将“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意味着,在未来15年国家政策框架内要对联合国系列倡议(包括教育在内)作出响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实际向前推进。为此,展望21世纪中国人的教育与学习,应该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这将成为衡量教育服务新业态健康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尺子,也是职业教育及培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为了满足未来中国社会高度分化的教育和学习需求,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打造职业教育及培训升级版,不仅需要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履行好支持教育培训的法定责任,而且需要学校、企业、社区、社会以及学习者个人等共同努力,多方筹措和有效配置资源,为提供多样化教育和学习服务创设更好的条件,期望我国尽快成为创新性国家、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并可以成为“能工巧匠强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