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推进群团组织融入基层治理

赵欣:推进群团组织融入基层治理

社会力量如何组织动员、社会活力如何有序激发是基层实践之中始终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2015年初,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尝试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回应,其中就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上强调了充分发挥工青妇、社会组织和志愿团队的重要作用,广泛积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如何引导群团组织加速功能拓展和工作创新,促使其在社会建设和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一项既需要顶层设计同时需要精细操作的关键课题。

制约群团组织结构延伸的因素

到2012年底,全国八大群团组织的基层组织数量约有668.3万个,远远超过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的总量,已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系统性组织网络。群团拥有数量众多的会员,分别联系着不同群体中的广大群众,在结构上具有一呼百应的功能,它们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组织创造,兼具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既具有执政党和政府公共权力资源的支撑,又具有面向社会公众的结构延伸。然而,随着改革所带来的社会资源的快速释放与加速流动,群团组织行政化、官僚化的运行机制和传统的工作手段在市民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需求面前,逐渐捉襟见肘,亟须转型以寻求社会化的突破。

科层化的组织运作模式遮蔽了社会职能的发挥。理论上,群团工作应包含宏观的社会政治层面的工作和微观的社会服务层面的工作,但在实际运作中,群团组织与党委政府有着相对应的科层组织架构,长期在体制内运行,有限人力中的大部分是用来应对上级日常事务,不少群团组织成员的工作思路和基本想法也是以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为要务,存在工作内循环、封闭化的问题。致使群团组织与群众距离拉大、组织活力消退、服务效率不高和自身发展受限等。另外,颇具机关主义的行事风格,也表现为参与服务社会组织的能力不强,与社会组织助人自助的理念存在差距,难以适应自发型、松散型社团、非政府组织的多样化特点,对社会组织的指导、服务容易出现偏差、不接地气。

传统的工作方式与专业化社会化的社会工作差距明显。群团组织的传统工作方式大多以会议和活动为主,活动多采取层层发动,典型开路的模式。活动一个接一个,各群团组织似乎没有停歇,往往来不及深耕就转入下一个活动,当前这些传统工作方式对群众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不断下降。原因既与群团组织的信息化程度未能及时跟进有关,更与当前群团组织所对应的群体分化明显,兴趣需求日益多元,而群团组织活动的内容缺少针对性,推进的项目难以在基层社会落地。

固化的组织体制难以融入日益发育壮大的基层社会。基层群团工作表面化边缘化现象普遍存在,即便在街道这一层面,群团组织建设也还相当薄弱,绝大多数的社区群团组织只是一块牌子,实际工作的覆盖面不广,更谈不上开拓新的阵地和活动空间。一方面是社区群团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现行的财政运行机制无法为基层群团工作提供财力保障,而群团组织长期以来又已形成有多少财政拨款干多少事情的路径依赖,因而其工作便日益表层化、边缘化。就与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自组织的联结而言,群团组织的枢纽、支持、整合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横向组织体系发展不完善。作为枢纽型组织的群团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不够,无法充分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的引领聚合作用以及日常管理服务上的平台作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