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逊:修身为本——《论语》的核心精神(3)

摘要:《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也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著作。《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堪称立身处世的道德典范。它所提倡的正心修身的为人之道、以和为贵的处世良方,是千百年来人们所笃行的处事准则。在本期报告中,钱逊教授从“治事、治人、治己”三个层面对《论语》作了详尽的梳理与讲解,指出修身为本是《论语》的核心精神。另外,钱教授对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做了细致阐述,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行路径。整部报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十分精彩,敬请收看!

二、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

君子和小人这两者的对立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我们刚才讲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是在位的、当权的、治国的这部分人,小人指的是普通老百姓,这是从政治和社会地位上来分的;另外一种含义不是从社会地位上来分,而是从道德、人品上来分。君子指的是孔子所提出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道德人格,小人是指道德比较差的,或者是只知道追求自己物质利益的人,“君子欲于义,小人欲于利。”如果不懂得自我修养,不懂得追求做人的道理从而提高自己,而只知道追求物质生活的利益,那这种人就是小人。 

(一)君子的理想——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里面对君子和小人讲的很多,很多地方讲到“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我们现在常常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欲于义,小人欲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论语》里面讲了那么多,一时难以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君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以下两段话,我认为是对君子最具有概括性的两段话。一段话是讲: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君子应该是什么样的?敬就是一种非常认真的实在的态度,要很认真的去修养自己。子路不满足,说太简单了,这样就够了吗?“如斯而已乎?”孔子说“修己以安人”就是说修养不是为自己,还要去安人。要使别人都能够很安好。子路还不满意,说“如斯而已乎?”孔子又讲了一句“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人你不能只顾你自己修养,还要考虑到别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说不仅自己周围的人要考虑到,整个社会、国家、民族所有的百姓都要放在心里,要去使他们所有人能够安好,这是很难的。放在今天来说,君子要有这样的追求:把构建一个理想社会作为目标,使所有百姓都得到好处。这个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孔子后面加了一句“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尧舜是儒家孔孟推崇的最高圣人,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是为修己以安百姓而发愁,可见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我认为,“修己以安百姓”是孔子提出来的君子应该有的一个人生理想,也可以说这个本身就是孔子自己人生理想、人生追求。《论语》里面还有一段话,孔子和他的几个弟子一起谈自己的志向,几个弟子谈了之后,他们就问孔子,老师是不是也谈一谈你的志向,孔子讲了这样三句“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他要老百姓能够安好,朋友能够信任他,青年人能够非常怀念他。这三条和“修自以安百姓”实际上是一个道理。 

其实我们也可以说,“修己以安百姓”确实成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当代人所追求的一个理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际上就是体现了安百姓这一点。让百姓都能够过上好日子,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理想和追求。

接下来说到“修己以安百姓”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修己;一个是安百姓。

这样一种理想回答了我们考虑人生问题时候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个问题是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问题。我们人的生命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每天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还有包括两性生活的问题等等,所谓食色性也。那么这一部分是人的生活、生存和人的延续。除了物质以外,人还有精神生活,有道德和各种规范,要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修己反映了人要注意自己精神的修养,要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而不要只局限于物质生活的需求。《论语》里面很多内容都说明了这个,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口头上讲要追求一种很高尚的理想,但是他实际生活中却整天跟人家比,自己吃的不好,不如人家,以这个为耻,如果自己生活上吃的也好、穿的也好,就比住的什么坐的什么车等等。处处跟人家比,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强,这种叫“未足与议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实际上追求的不是道。

并不是说孔子提倡贫穷,下面这段话讲的非常清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是说你不要富贵,不是说你不要去摆脱贫穷,问题是你这个富贵是怎么得来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之财是不能要的。不是不要摆脱贫穷,但是“不以其道得之而不去也”,如果说人家告诉你,你帮我贩毒,你就发财了,一辈子就够吃够穿了,这叫不以其道去摆脱贫穷,不去有,宁可安于现在的状态,不干这种事。不是说我不要物质生活、只追求精神生活,而是说把精神的要求放到第一位。不取不义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下面这两段话没有讲道理,但实际上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颜回对精神的追求和他们的精神面貌。

颜回非常穷,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是最穷的一个,孔子说他很有贤德,表现在哪里呢?就表现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颜回就是一碗饭、一瓢水、住在一个陋巷,这样的生活人不堪其忧,换了别人根本就活不下去了,“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面,完全不失去他生活的乐趣,这反映的是他的一种精神状态,他追求的看重的不是物质生活,他并不把贫穷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上。

孔子自身也差不多,“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特别是下面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的富贵“于我如浮云,和我没有任何的关系,我看都不看,过去就过去了。”而现在我们不少人恰恰是,以追求不义而富且贵作为最高追求,这样追求到最后会怎么样呢?他们就会成为腐败分子,成为罪人。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人生追求,就体现在这个地方。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