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逊:修身为本——《论语》的核心精神(6)

摘要:《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也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著作。《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堪称立身处世的道德典范。它所提倡的正心修身的为人之道、以和为贵的处世良方,是千百年来人们所笃行的处事准则。在本期报告中,钱逊教授从“治事、治人、治己”三个层面对《论语》作了详尽的梳理与讲解,指出修身为本是《论语》的核心精神。另外,钱教授对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做了细致阐述,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行路径。整部报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十分精彩,敬请收看!

另外说到“忠”,“忠”是什么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都有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如希望能够在社会上很好地立足,希望能够在社会上顺利办事,所谓“达”,是很通达,什么事都很顺利。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这种希望,既然我们自己有这样的希望,也要帮助别人来做到这一点,这就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比较侧重约束自己不要去妨碍别人,不要损害到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比较侧重怎么尽力去帮助别人,所谓“尽己之谓忠”,就是尽我自己的力量,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

这两点,一个比较消极,就是约束自己做到不去妨碍别人,不伤害到别人。一个是比较积极的帮助别人。但这两者有个共同的精神——“推己及人”。或者,也可以用孔子这一段话里说的“能近取譬”,就是从自己身上,从近的地方去理解别人;自己愿意要什么,不愿意要什么,从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别人。因为你和别人打交道时,如果完全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不去理解别人,就很难对人有爱,很难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怎么去了解别人?怎么知道你这件事做了以后别人的感受?毕竟人跟人隔着一层,解决的办法就是“能近取譬”。这里其实包含了一种对人平等的观念,包含了一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思想,“我是这么想的,他是个人也应该这样想,而且我要尊重他的想法”,所以叫“能近取譬”。

孔子说“可谓仁之方也已”,怎么把爱人落实下去?就是从“能近取譬”开始。一个人如果什么事情只想到自己,只图自己的感受,有的年轻人只要自己高兴就好,从自己感受出发,这个人不会对人有爱的。“能近取譬”,在做一件事情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不要伤害别人,要帮助人家,我想这样也是实际付出爱的开始。

所以我认为,爱人是根本精神,孝悌、忠恕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没有这两条爱就是虚的。一个人要有一种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和追求,要有文质彬彬的修养,怎么才能做到?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修养,修养的问题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

三、君子是怎样炼成的?

(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为什么那么重视修养?《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那么这个地方没有讲人性是善还是恶,它只是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实际上就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人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是个什么样的关系?那么性就是先天、自然的因素,人生来天生、天赋的东西都是很近的,但现实中人的差别很大,这个差别从哪里来的呢?来自“习相远也”,人的差别来源于后天的习染,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人必须要重视学习,重视修养。

人很多的东西不是先天就有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才能学到这些东西。比如人就要有教育而动物就没有,说的也是这个。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修养,才能够懂得为人之道,才能够从自然的人提升为社会的人,所以修养问题非常重要。

(二)修养的基本态度

《论语》里面关于修养的内容、方法讲的非常多,归结起来说明了修养的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论语》里面谈到的修养的基本态度;一个部分是讲修养的很多具体方法、具体要求。以下我只说说修养的基本态度。

修养的基本态度有三条:一条叫为己,一条叫由己,还有一条叫求诸己。都有个己字,就是都落实到个人、自己。所谓“为己”,《论语》里面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它主张的是为己,这个为己不是我们现在所一般理解的为自己、图名利,而是为自己的完善,它是自己成长的需要,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追求。为己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身体力行,所学的一切东西首先都是自己去做的。

为人,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做秀,这个是为别人学的,做给别人看的。但是做给别人看也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谋取某种好处。对古人而言,为己是身体力行,是要化为自己的行动的;为人呢?叫口耳之学,耳朵里听进去、嘴巴里说出去,在你身上只经过了几寸的距离,对提高个人的为人不起任何作用。

下面有这么一段话讲的也是比较具体的,讲为己之学什么意思呢?宋朝的二程有一句话叫“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意思就是说你读《论语》,你读了以后得用到自己身上,改变你自己这才叫读了,这就叫为己之学。

第二个叫由己。这也是颜渊问仁那段话里,刚才讲的克己复礼就是这一段。这里面孔子讲了一段话“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修养完全在于你自己,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限制,也不靠别人任何外在的力量,修养的好不好,完全取决于个人。所以他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哉?我未见力不足者。”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做做不到,唯独在修养的问题上没有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事儿,没有说力量不够做不到的情况,而只有你做不做的问题。

孟子讲“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孔子也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些都强调修养问题完全在于你自己,你不要推到别人身上去,不要埋怨环境条件不好。只要你想要从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你,只有愿不愿意、做不做的问题,没有你想做却做不到的问题。所以后人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鼓励每个人自觉的努力、上进,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认为你的条件不好你做不到,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都可以做到。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