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逊:修身为本——《论语》的核心精神(5)

摘要:《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也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著作。《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堪称立身处世的道德典范。它所提倡的正心修身的为人之道、以和为贵的处世良方,是千百年来人们所笃行的处事准则。在本期报告中,钱逊教授从“治事、治人、治己”三个层面对《论语》作了详尽的梳理与讲解,指出修身为本是《论语》的核心精神。另外,钱教授对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做了细致阐述,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行路径。整部报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十分精彩,敬请收看!

(二)君子的形象——文质彬彬

另外,关于君子还有一段话,怎么样才是个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两个方面,一个是文、一个是质。质是指一个人内在道德的修养,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道这一部分。文是什么?文就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个指的就是礼仪。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怎么样?就应该文质彬彬,外在的仪态、礼的实践,和你内在道德的修养,应该很好的配合起来,彬彬就是很好的统一配合起来的意思。所以说一个君子的修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的道德修养,一个是外在礼的修养。

前面我们讲了孔子的“为政以德”,说到了“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两个方面,那么落实到一个人的要求也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德,一个是礼,而且这个非常重要。因为道德要求人要有内心道德的情感,这个比较虚。那么怎么能够落实到行动上?怎么体现出来?怎么能够检验一个人有没有这样一种道德的情感?这就要靠礼仪了。道德是内在的,是人灵魂的东西。礼呢?礼是道德外在的表现,可以用来检验道德的落实。

那么礼和仁是什么关系呢?孔子讲仁的时候,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能够去掉自己那些和礼不合的思想、行为,这个不是复辟的意思,也就是把一个不符合你的东西去掉,一切都按照礼来做,这就仁了。具体来说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下面这段话是讲孝,孝是什么呢?孔子说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的时候你按照礼的要求来侍奉他们,父母不在了你按照礼的要求安葬、祭祀,这就是孝,所以孝就落实到礼上。一个人究竟有没有这个道德?就是用这个礼来检验。仁和礼是这么一个关系,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当然从内容上来讲,灵魂是仁的一部分、是道德的一部分,这就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论语》里“仁”讲了一百多处,但是也没有一个定义。关于仁我认为有以下比较重要的三点。

一个就是“仁者爱人”,这个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就是仁的根本精神是对人的一种爱。爱人这一点比较虚一些,怎么体现在实际的生活中呢?有两条,一条是“孝悌”,一条是“忠恕”。这一段话讲“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虞。”就是说孝悌是人的根本。为什么孝悌那么重要?这一段话,就是孔子和他弟子讨论三年之丧的一段话,应该说是很重要,也很有意思。当时规定父母去世要服丧三年,当然服丧三年又有很多具体的规定,如不能吃好的,不能吃大鱼大肉、细粮,不能穿丝织品,夫妻要分开住等等很多的规定。

孔子的弟子宰我给孔子提了一个问题,说三年太长了,能不能改成一年?所谓“旧谷既没,新谷既升”就是一年,“钻燧改火”也是讲一年。那个时候取火用的木头一年四季是要换的,换过一遍是一年。宰我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孔子没有说可以,也没有说不可以,孔子只是说“于女安乎?”你不按照服丧规定你能不能心安?宰我说能安呀!孔子说“女安则为之”,你既然心安你就那么做去吧。仔细想想,这个回答很有意思。

然后孔子就发议论了,他说“君子之居丧”,有道德的人居丧叫“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就是说君子并不是人家规定让他这么干,他才这么干的,而是让他吃肉,他不觉得香;让他欣赏乐舞他不觉得乐;让他正常生活他于心不安。所以说不是人家规定他一定要这样做他才这样做,而是他自己出于内心的情感而需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他自己心里不安。

为什么君子会有这种情感?为什么不这样他就于心不安呢?孔子进一步讲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而且离开父母的抚养不能够生存下来。“子生三年,不能免于父母之怀。”有这样一种血缘亲情和抚养的关系,所以子女对父母有一种道德、孝的情感,他内心自然有孝的要求。而丧礼正是适应了这样一种人文的情感而加以规定的。

这就说明了孝为什么是一个根本?它的基础就在这儿。一个人最亲近的人是谁?是父母。生命就是父母给的。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这样就产生了人对人的爱,首先是对父母,其次是对兄弟姐妹。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这个感受了,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但是在过去来讲人最亲近的人是父母、兄弟。爱人,仁爱的精神首先体现在父母和兄弟,所以说孝悌是人之本。儒家讲的爱不是抽象的说人对人都要爱,而是说这种爱有它现实的基础,仁爱是从家庭中和最亲近的人开始的,然后再推广到其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后推广到自然界,形成对万物的爱。

从以上角度来讲爱人是从父母兄弟开始的,孝悌是人之本。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他能爱别人吗?其实这就是“孝悌是人之本”的道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讲的是“忠恕”,这一段话就是曾子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说孔子讲的道理就是“忠恕”两个字。“忠恕”是什么含义呢?我们看这两段话,第一段是讲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些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东西,我自己不愿接受的东西,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就不要把这些东西加在别人头上去。在工作上不愿意领导给你穿小鞋,那么你也不要给你的下属穿小鞋。你不希望你手下的人不负责任、偷懒,那么你在完成上级交给你的任务时也不要偷懒。就是说,自己不希望遇到的一些事情,就要注意不要加在别人身上,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你觉得自己很讲卫生,不希望人家随便在你的门口扔垃圾,那你自己也得注意,不要随便地把垃圾往窗外扔。这些很实际的问题就叫“恕”。孔子说这个“恕”是你可以“终身行之者”,一辈子都可以按照这个去做的。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