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逊:修身为本——《论语》的核心精神(4)

摘要:《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也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著作。《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堪称立身处世的道德典范。它所提倡的正心修身的为人之道、以和为贵的处世良方,是千百年来人们所笃行的处事准则。在本期报告中,钱逊教授从“治事、治人、治己”三个层面对《论语》作了详尽的梳理与讲解,指出修身为本是《论语》的核心精神。另外,钱教授对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做了细致阐述,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行路径。整部报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十分精彩,敬请收看!

人们常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追求快乐,其实对快乐的理解每个人是很不一样的,问题在于你对人生有一个什么样的思考,什么样的追求,特别是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这个关系上面,如果把物质生活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整天就知道追求物质,那你就会走上“不义而富且贵”的路。而如果你有一个很明确的人生理想或追求,那么就可以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完全不会去羡慕那些东西。即使一时之间你的生活还不是很好,你也不会丧失你生活的乐趣。像颜回那样不改其乐,这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一个关系。也如孔子“义以为上”,把义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物质生活放在第一位。

第二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又是群体的一分子。在这里孔子讲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说要把自己的命运和群体联系在一起,不止是为自己,而且要去为理想社会,为大家都能过好去尽自己的力量。这是《论语》里面提出来的,也是中国传统的基本观念,把个人和群体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看作是群体的一分子,也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放到群体的生命中去,我们中国人讲青史留名,就是把自己放到历史中间去。

对群体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求得个人的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关于这个《论语》里面没有现成的话,不像刚才讲的“义以为上”,所以我在这里用一个词“群体统一”,不是孤立的讲自己、讲个人,也不是单纯的讲群体,而是把群体和个人统一起来,在群体发展中来求个人的发展,在为群体做贡献中来实现个人价值,这两点要统一。

孔子在世时很不得意,他周游列国跑了十几年,没有被哪个诸侯国的国君真正重用过,到处碰钉子,有的虽以礼相待,但就是不重用他。不仅国君这样,就是当时社会上一般人对他也不理解,他还常常受到一些隐者的讥笑、批评,这个《论语》上都有记载。有的隐者就讥笑孔子,说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明明知道做不到的事,他还要去做,不是很傻吗?所以有的隐者也劝孔子的弟子,说“你们别跟着你老师了,你还不如跟我们学,天下这么乱像洪水一样,坏事、不合理的事那么多,谁也改变不了,你干脆就退隐算了,隐居起来了,避开这个社会了。”

孔子对隐者这批人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你要我退隐,那就是要脱离人的社会,社会这个事儿就不管了,我要是跟你们在一起,不就是跟鸟兽同群了吗?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人是不能跟鸟兽一起生活的。“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不跟现在社会上这些人在一起,我跟谁在一起呀?这就很形象地反映了他个人是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了。

所以因为“知其不可而为之”,隐者说他傻,对孔子而言,这是他的责任,哪怕做不到,这个责任他是不能推卸的。再如下面这段话,这话是子路在《论语》里面讲的,反映了他的思想,“不仕无义”是批评隐者,你逃避了这个社会,你跑去退隐了,这是“无义”,这叫不负责任,所以后面讲“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为什么要出去当官?“行其义也”是尽君子自己的责任。然后说隐者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隐者无非就是想保持自己一种清白,这一点是不错的,不去跟这社会上同流合污。但是你没有注意到你本想保持你的清白,却乱了大伦,因为你没有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这些地方都反映了孔子把个人和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刻到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所以叫“修己以安百姓”,修己讲的是要把精神生命,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安百姓这方面就是要把个人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

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互相联系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只是追求物质利益,那么这种追求一定是个人的,是私利,而一旦他不是只追求私利,他脑子里想到要安百姓,他就超越了个人利益的这种境界,进入了一种比较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最高的境界就是“杀身成仁”,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就是在生死问题上也要把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后来孟子就讲了一个“舍生取义”,就是对义的追求和生命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要舍生取义,这里意思是一样的。以上可以说是孔子所提出来的对君子的两个最高要求。

对“杀身成仁”的理解,我们过去一般的理解是一个人为一个集体、一个理想或信念而牺牲一切,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而我认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为理想信念、为群体事业献身;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个人人格的完成。“杀身成仁”强调了个人的信念和理想,一旦定下来便是不能动摇的,正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国人非常强调个人气节,你的理想、信念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动摇。在任何考验面前要能够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统一的。接下来看的这段话是文天祥的,是在文天祥就义以后,人们在他的腰带上发现的。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对自己一生做了一个回顾、一个总结,是遗言,也是他内心最后的一种表露。他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这讲的是他对孔孟思想的理解,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成仁取义”。然后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他问自己,“我读一辈子圣贤书我学的是什么?我学的就是这个‘成仁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我学了一辈子就是追求这个。”最后做的怎么样呢?最后总觉得自己做到了,所以说“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终于实现了自己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这句话没有说要牺牲一切、奉献一切,没有一丝一毫的悲壮情感,而是一种非常安祥、非常欣慰的感情,“我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我可以无愧于我这一生了。”这一点在古人的身上是一种对人格的追求。文天祥的献身和自己人格的完成完全是统一的,正是这一点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以上说的是君子的一个方面:君子的理想、追求或者修己以安百姓。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