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柱:西汉帝陵考古发现与研究(2)

摘要:帝王陵寝是封建帝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折射,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古代社会信息。秦汉时期及其以后的帝王陵墓,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特殊空间,但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和探索,世人不仅可以透过王陵的谨严布局、宏大建筑、奢华装饰、兵马仪仗和精美遗物来解读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还可以从中探求封建帝王的精神世界。

因此,我觉得墓葬是作为“阴间”世界的一个物化载体。你说“阴间”,“阴间”在哪儿?你不能到三峡丰都去找那鬼城去,是吧?要搞研究,必须找研究对象,“阴间”在哪?可以表现“阴间”理想的,到“阴间”怎么生活的对象,就是墓葬。而回过头来说,墓葬就是“阳间”的一个折射。因为“阳间”没了,随着改朝换代,随着历史发展都不存在了,或者有存在的写成书了。但是写书的人,不管从古代到近代都是这样的,写东西那个人是为被写的人服务的。因此,考古学作为一种文化研究历史,他的科学性、真实性就在于这儿,它里面没有其他被加工的水份。在历史上许多这种情况,通过考古发掘,一看不是那么回事,跟书上写的不一样。

这就是说,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要注意,要重视它的真实性、科学性,要通过不同渠道,这个渠道就是你不能光弄“阳间”的,“阳间”的都没了。比如北京建都三千年,除了现在故宫之,元大都之外,什么都找不到了,都在地下了,而且像那立体东西都没了。

再一个,墓葬是从“阴间”通向“阳间”的历史时空“隧道”。通过发掘的墓,发掘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知道秦国的军队是怎么编制的,秦国的军队是怎么组织的,秦国当时的生产工具是什么,社会的主导东西,比如兵器,兵器里的铁器占多少,铜器占多少,这个反映一个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时代,使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质地。什么叫质地?原始社会用石器做工具,进入了国家这个时代以后,就开始用金属器,包括铜的、铁的。随着发展,铁器的普及,也就是帝国时代的到来,生产力极大的提高。

我们通过研究这些东西,就是走这条路,从这条“隧道”通过去。

再一个,作为历史文化遗存,“阴间”与“阳间”的物化载体保存,墓葬比遗址保存得好,作为“阴间”物化载体的主要内容--墓葬成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遗址就是说过去住的房子,房子没了,只留下地基,而且都是残破不全的。而墓葬往往埋在地下,你把它揭发出来,尽管它是个模型,但是通过这个模型,我们能够有一些比较全面的认识。

汉代帝陵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史上占有重要学术地位,影响深远。不是因为我搞这段的,我觉得,认识一个东西,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意义。比如现在我们谈中国历史、谈中国、谈中华民族、谈汉族,都离不开秦汉时代。我们现在总谈华夏文化,谈古代文明起源。我们现代意义上国家是什么?国家是空间的占有,实际现在国家闹矛盾都是因为领土,比如俄罗斯和日本的四岛问题,还是我们中国和日本的琉球群岛问题,还有南海诸岛问题,还是我们西藏和印度的问题。而且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最后诉诸最高解决形式——武力的时候,都是因为领土。领土是什么?领土是国家最根本的物化载体。你没有这空间不行,是吧?这个载体什么时候形成呢?就是从汉代。其实大家知道,先秦时期的华夏文化只注重于,黄河中下游这一代,充其量到长江边上,北边到我们现在这个地方。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