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提高质量需要持续发力

高等教育:提高质量需要持续发力

4月7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正式发布。随之,迅速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反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内部的事情,而且是直接关涉亿万个家庭子女的成长成才、就业发展,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情。

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我国高等教育以大基数、高速度、低成本为显著特征,实现了由精英向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过渡。正如报告显示的那样,在2000年至2015年短短的16年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201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要求、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已经接近60%,人力资本素质显著提升,人才红利正在显现。

在“上大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人们的目光自然会聚焦在质量问题上。如果质量不高,办学投资就是低效,老百姓上大学就划不来,很多问题就会随之而生。因此,扩招以来的质量问题,成为人民群众以及政府、学校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可喜的是,质量报告回应社会关切,以数据和事实说话,给出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说法:在学校、政府、社会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本科教学“兜住了质量底线”,正在继续爬坡攀升!

透过这份报告,我们也看到,尽管有若干高校已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一批高校也有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经验,但很多高校只有一二十年的办学经历。新建高校占全部高校的半数以上,其中不少高校还处在初创期或正走在由初创向成熟的路上。因此,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很“稚嫩”。正因为这样,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持续努力。

提高教育质量要持续提升办学核心要素的品质。办学条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世纪之交,经过大改革、大建设、大发展,我国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特别是教学设施建设和仪器装备条件得到了改善。近年来,办学条件建设的重心已经逐步转向补足和提升办学核心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上。这些核心要素包括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与质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等。这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需要政府的持续投入和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政策支持,需要高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持续提升办学核心要素,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当前,尤其要抓住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加大培养力度,使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和师德素养有一个整体性提升,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夯实基础。

提高教育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人民群众对教育放心和满意的根本在质量,质量建设的主体是高校。高校必须把“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渗透、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能平等地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学校的教改试验要积极推进,但不能只满足于少数学生的提高,更要体现以全体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旨归;“试验班”不能只是学校的“盆景”点缀,试点的经验要尽快能在面上繁花似锦,使全体学生受益,使广大学生得到更多的获得感。与此同时,提高教育质量还要在有效供给方面下功夫。未来5年,我国高等教育将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伴随着普及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将则成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的教育必须能够提供多样化的供给以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包括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的选择性需求。因此,高质量的教育同时也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满足全体受教育者多样化需求的教育。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