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光:建立大学与社区的非遗传承互动模式

乔晓光:建立大学与社区的非遗传承互动模式

2015年4月,文化部非遗司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开展了以“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为主题的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试点工作。2015年11月-12月,中央美院又完成了第二届“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的工作。两届共完成58名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的研培,涉及到非遗传统美术及传统技艺的六个类型:剪纸、刺绣、漆器、木雕、玉雕、建筑营造。58名优秀中青年传承人带着自己本民族社区的技艺经验与文化传统,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和美院师生共同探讨本领域的传承和可持续问题,探讨传统艺术进入现代社区生活的途径与方法。

文化部非遗传人的研培计划为不同民族社区非遗传承带来了新思路与新方法,也为高校的非遗社会化实践与专业化信息服务带来了挑战。

让大学和传承连接起来

文化部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培训,使大学和非遗的传承联系起来。当下非遗传承的社会问题,如非遗的老龄化、传人的年轻化、文化的流变以及文化可持续传承等,都成为研培工作的焦点。大学如何在国家非遗保护事业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社会作用,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曼谷召开了“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学位课程发展区域论坛”,把教育与非遗课程的议题提上日程,同时教科文组织更强调大学对区域性非遗保护的作用,对社区非遗的尊重及关注,以及大学教育对亚太地区文化与语言多样性的尊重。亚太地区的高校都对本区域社区非遗活态传统的现状及可持续传承给与了高度关注。

大学代表着主流文化的知识体系,也代表了一个国家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领域上的认知、研究与创造的能力;尤其大学作为青年群体的集聚地,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以及在遗产相关知识方面的基础研究与专业实践能力也代表着国家遗产事业发展的未来。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自2002年创建以来,正是在对多民族社区持续不断的基础田野调查中,摸清了中国少数民族剪纸的家底,完善了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剪纸的文化档案。这应当是大学与社区非遗持续关联的一个独特个案,也为研培工作提供了经验和方法。

知情、知艺、知辩

中央美术学院的研培试点课程包括交流与教学、创作实践、成果展示三个部分,以“知情、知艺、知辩”为教学宗旨,即文化要知情、技艺要知艺、发展要知辩。“知情”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发下,让传承人意识到自身非遗门类背后地域性文化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做文化的“知情人”和“持有者”,这也是“知艺”与“知辩”的基础和前提。“知艺”是倡导传承人秉承上一辈传人精湛的传统技艺水平,能保持本社区技艺传承的代表性。“知辩”即在文化持有与技艺精湛的基础上,面对社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时期,辩证地对待传承与创造的可持续之路。

“三知”的概念同样也适用于培训高校,研培过程也是高校非遗学科专业发展的自我开拓过程,高校同样要对多民族社区非遗的文化传统“知情”、要了解文化禁忌。同时对非遗的传统手工技艺要了解、要有对技术与民艺品质的判断能力和甄别力,要知道传统技艺的评价原则。要能辩证地对待继承与创新,要以社区的社会发展需求为主体,尊重和发挥传承人的才能和潜能。

文化多元、类型丰富的非遗传统,其文化内涵与技艺传统独成体系。活态文化的传承,是农耕文明转向现代工业文明遇上的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这就需要大学在提升田野与研究能力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现、寻找民间社区文化传承的途径与方法,在与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的研培互动实践中,发挥高校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传承中的社会作用。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