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光:建立大学与社区的非遗传承互动模式(2)

乔晓光:建立大学与社区的非遗传承互动模式(2)

让传承更加传统

在中央美院的研培试点工作中,相关文化课程为传承人带来了新的文化视野和国际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经验,以开阔传承人的眼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学院相关专业学科对其所代表的非遗传统的认同与高度的赞赏,使非遗传承人增强了对自身传统的再认识与坚持传承的信心。传承人带来的非遗资源,也为在校学生打开了一个活态的艺术新天地,为学生们的艺术学习和创作带来了灵感。正是在这种比较中,传承人认识到了自身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坚持传承的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从徐悲鸿院长那一辈开始就有尊重民间艺术的传统。学院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建了民间美术系,就是希望把来自乡村社区活态文化的民间艺术资源引进高校,融进学院的教学及艺术创作的血液中。朝向民间艺术的尊重与采风学习,已成为中央美术学院一个教育教学传统。这次研培工作实际就是社区和大学的对话,传承人把活态的文化知识和技艺传统带到了大学的课堂上,传承人就是最好的老师。中央美院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影响和感动了学院里的师生,也感动了传承人自己。木雕组白马藏族传人班杰军在非遗传人进课堂的互动实践中,得到了美院师生对其民族艺术高度的尊重与赞赏,他看到了自己坚持传承的意义。在得到尊重的传习情境中,传承人们更加珍惜尊重自己社区的传统,因为这个传统蕴含着更长久的未来。

创造性传承与现代社区生活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以及互联网时代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态,使非遗依附的社区文化生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给非遗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中国的文化遗产已进入到渐变与突变交织的时期,“创造性传承”已成为当今非遗传承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创造性传承不是另起炉灶和从零开始,而是一种文化的新旧交替和传承人的新老接替,是一个文化适应与再创造的过程。创造性传承即是为社区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寻找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尤其要应对那些社会突变因素带来的传承问题,这种情境下的文化适应更需要创造性地寻找存活与发展的新方式。

对于那些多民族的节日习俗文化和礼俗文化,传承的发展需要由民间社区民众意愿的文化选择决定;而对那些依托于商业流通领域和日常生活实用价值的手工艺类型,创造性传承可能更多来自于社区新生活的需求以及个体传承人艺术才能的发挥。来自广西柳州侗寨的韦凤仙,带着自己传承实践的难题与创业的希望参加了培训。她说,这次培训不仅让她认识到自己擅长的刺绣要好好传承,也懂得了村寨里传统剪纸的文化价值。她表示,回到家乡,在带领村上的妇女传承刺绣的同时,也会去学习剪纸,并组织妇女更大胆地寻找发展的机会。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