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汪玉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未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4)

(三)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出现了三个历史性的拐点

我们在保障全面小康目标实现,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同时,还要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三个历史性转变。第一,中国经济要由过去的规模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第二,要由过去的引进、消化吸收型转向走出去、对外扩张型。2015年,我们吸引的外资和走出去的资本基本上划等号,这说明中国经济体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了,不像十几、二十几年前,基本上是吸引外资,很少往外走,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第三,要由学习模仿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过去我们主要是学习模仿,现在要向自主创新型方向转变,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未来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定位定什么方位上?中国经济能不能继续在国际上扮演关键角色?中国能不能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未来中国“三个经济战略性转变”成功与否有很大关联。转变越成功,国际经济地位越高,国际社会认可度也越高,发挥大国引领作用也越强。

保障全面小康社会刚性目标的实现、应对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三个历史性转型,三者叠加,对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形成很大挑战。

为什么要强调“三个转变”?我认为,与我国过去的发展方式息息相关。可以说,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比较成功的,成就很大。我讲两个数。第一个数,197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起步那一年,中国人均GDP不到非洲最穷国家的三分之一,而201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6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变;第二个数,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到2014年的36年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7%。作为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我们已经创造了历史。

但是反过来看,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确实付出了比较高的成本,传统发展方式越到后来遇到的困难就越多。我认为,这种困难可以用四个“难以为继”来概括:一是低成本出口战略以金融危机爆发为标志难以为继;二是低端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难以为继;三是资源和环境的传统使用方式难以为继;四是收入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问题使社会稳定的大局难以为继。

四个“难以为继”可以说是我国提出科学发展的主题,确立转变发展方式一条主线的基本逻辑。比如,低端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难以为继。过去的36年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7%,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中国实际上走了一条“三高换一高、还带一低”的发展道路,即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换来36年中经济的高增长和低效率。我国是在以大量透支资源、消耗能源和破坏环境作为高增长的支撑点。世界上流行三句话: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专利,一流企业卖标准。现在,我国有大量不入流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品牌、核心技术,只赚加工组装的钱。长此以往,我国能成为经济大国,但很难成为经济强国。中国作为这样一个大国,却主要在世界产业的中端、下端做文章,在高端产业上没有多少话语权,很难使我国成为经济强国。因此,中央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型战略产业、培养高端人才、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就是确保国家在世界高端产业能有话语权,这样我国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由大变强。比如,我国的高铁技术和信息技术都不是原创的,是被我国引进消化吸收的,但我国通过买断德国的高铁技术,又进一步创新开发,使我国高铁产业走到了世界的最高端。李克强总理多次讲,中国的高铁有可能成为我国第一个向世界“卖标准”的行业。

同时,从信息技术上来看,中国在这方面的需求量非常大。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规模,有7亿多网民、12亿手机用户、6亿多智能手机用户、4亿台电脑和笔记本。我国有这么大的信息化需求,却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比如,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CPU等一些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点上,我们还受制于别人,这也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安全。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改变我们信息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他还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我们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产业升级换代的基本逻辑。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