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达:老北京饮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摘要:这篇报告主要讲的是老北京饮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一达老师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研究北京文化大概有40多年了。说到北京的吃,也就是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北京人,他非常感兴趣也非常地激动,“民以食为天”!所以饮食文化,实际上它也是文明的一个重要的代表。特别对于北京人来说,“吃”尤其在乎,下面我们就跟随刘一达老师的讲解来了解一下老北京饮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他要问您吃了吗?因为吃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另外就是过去的“吃”跟现在的“吃”不一样,我今年六十了,什么文化大革命,自然灾害几乎都赶上了。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个“吃”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比较沉重的,为什么呢?像我是胡同长大的,过去都说是吃窝头咸菜就着臭豆腐长大的,还真是这么回事;那个时候买个油饼都需要粮票,没有粮票您在北京寸步难行!像我这种饭量比较大的,每个月都吃不饱,就盼着人家饭量小的给匀点粮票,所以一说“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但是现在说“吃”,那就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了。谈“吃”离不开时代的背景、政治的环境、经济的条件,包括地理、民族风情,跟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脱离你的地理、民族风情来单独谈饮食文化。所以,我们对这个“吃”,尤其是饮食文化,应该放在特殊的背景下。

中国有句俗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也是如此,北京人的“吃”,跟云南、广东、东北是截然不同的。云南有“十八怪”,其中有一怪叫吃蚊子,这对北京人来讲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南方这是很平常的,所以谈“吃”,离不开它的地理位置跟民俗。

头几年有一句顺口溜说北京人什么都敢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东北人什么都敢干,上海人什么都敢穿。其中说北京人爱聊,爱侃大山,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北京人什么都敢说。虽然北京人不敢什么都吃,但是北京人的“吃”是有讲究的。

咱们闲话少说,进入主题。今天我主要讲几个问题。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