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729/901974.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729/901975.shtml
今天我从历史学的角度讲一下清代中外交往的情况,其实就是讲清代的中外关系。大家看到题目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讲清代的中外关系,为什么题目叫中西交通呢?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一、交通一词的释义
首先,我要解释一下交通这个词的含义,这不仅是字面的解释,它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讲到交通,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呢?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但在中国古代,交通这个词不仅局限于交通工具。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日本的学者把日本和西方的关系,称作日西交通史,或者叫东西交通史。当时中国的学者很可能受到了日本学者的影响,把有关中国和西方国家交往的历史称作中西交通史。
近代以来,我们从日本引进了一些日本的名词,比如、支部、书记、改良,这些都不是中国原有的名词,是从日文中借鉴过来的。这是张星烺先生编的一部大型资料书籍,叫《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另外,向达也编过《中西交通史》。这些书不是讲交通工具的,它们都是讲中西之间交往的。还有,这是方豪编的《中西交通史》。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学者为什么要把他们的学术著作称为中西交通史,而不是称为中西交往史或中西关系史呢?关于这个问题,张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没有讲,但方豪在《中西交通史》导言中讲了一段话。他说“然名字确立之最要因素,乃为约定俗成,如在应用上能确定其含义,则其本身纵嫌显不当,亦不至有重大影响,此本书之所以仍沿用旧称也。”
当时把中西关系史称之为中西交通史,除了受到日本学者的影响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交通这个词的内涵非常丰富。大家如果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考虑交通这个词,我们发现交通是一个复合词。交和通有相近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交是相互之间的来往。通如果查古字典的话它的含义比较多,但最主要的一个含义是彼此之间没有阻隔。通风、通气、通道都是这个意思。
在这里,我之所以还用交通这个词,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前辈学者们一直在使用中西交通史这个名词。作为学者要尊重前辈。更重要的就是在清代或者清代以前,交通这个词的含义和交往这个词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交往讲的是一个过程、一些内容。而交通呢?首先交的一个必要前提是通,在当时没有通就没有交。我为什么非要强调用交通这个词,主要原因是两个,一是中国和外国之间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存在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识的差异。双方交往起来会困难重重。二是在当时中外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交往通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