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通这个字的解释,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东汉的许慎说:“通,达也。”《易经》中说“往来不穷谓之通”。《国语·晋语》中讲:“道远难通”。这些都解释了通的含义。
我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中学的课本,包括大学的课本,讲到张骞到西域去用的什么题目?张骞通西域,对不对。这个通就是强调张骞开辟了从中原到西域的一个通道。
到现在,我国的史学界还没有完全放弃交通这个词,尽管大多的学术著作都是用中西关系、中外关系这些词,但是中西交通史这个词的说法仍然在采用。现在还有一个刊物叫《海交史研究》。我在这个地方讲中西交通史,不是重古轻今,不是任意而为,而是中西交通史反映了清代中外交往的历史特点。
二、清代中西交通的两种形式与路径
清代的中西交通形式有两种,一是民间的。在清代,中国的老百姓主要前往东南亚一带交流,比如,越南,在当时叫安南或者占城。还有马来西亚,当时叫满剌加,现在翻译成马六甲。菲律宾叫吕宋。印度尼西亚叫苏门答腊或者爪哇国。包括加里曼丹,现在的文莱。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主要是在东南亚一带来往,而不能够远赴西亚,远赴欧洲呢?这和当时中国政府实行的严厉的海禁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清朝初年,满族入主中原,郑成功占据了台湾。清政府为了镇压郑成功,采取了一个政策叫“片板不许下海”,就是一片木板都不能够下海,封锁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一切联系。后来,清政府镇压了郑成功,在1684年清政府做了一个决议,说现在海内一统,满汉相为一体,可以允许中国人出洋贸易。康熙皇帝下了一个谕旨,允许开海贸易,但是当时清政府又有一个明确规定,就是商民出海的船,只准用单桅,载重不能超过五百石,凡是不遵从清政府的命令,擅自使用双桅杆或者载重超过五百石的一律发边充军。
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就不可能远航到西亚甚至欧洲。虽然清代的各种限制没有完全阻断中国和欧洲的交往,但这时候中西之间交通的主动力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比如,一些冒险家、商人、传教士从西方来到中国,像郎世宁、马礼逊。
二是官方的交往。清代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并没有完全中断中外之间的联系。在清代前期的广州、福建、浙江等口岸是可以进行中外贸易的。后来清政府关闭了其中的三个,留了一个港口,就是广州的黄埔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