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玺:清代的中西交通及其特点(7)

摘要:清代的中西交通史其实就是清代的中西交往史。文章通过介绍清代和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的交往,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讲解清代中西交通的途径、特点,让我们更加清楚中西交通对现代中国的影响。结合现实,说明了“一带一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在清代以前,由于交通工具的落后,东方和西方之间是互不了解的。古希腊人认为中国人的寿命有200岁。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13世纪来到中国,写了一个《马可·波罗游记》。这个游记中讲中国非常富庶,到处都是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一些殖民主义国家要到中国来谋取利益。为了了解中国,在明末清初时,一些传教士来到中国,向中国传递了很多宗教知识,同时也传进了一些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知识。比如,比利时人南怀仁帮助清庭先后制造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等几十种天文仪器,并且还编著了《新制灵台仪象志》的天文学的著作。这是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传入的西方的一些文化知识。那么清政府也向西方国家派遣了使节,除了履行外交使命外,还要把所到国家的一切山川形势、风土人情记载好,带回中国。

这是1876年中国人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看到的大蒸汽机,当时中国人在封建落后的自然经济条件下,能够看到这么大的蒸汽机,对当时人的思想有很大的震撼。这种影响进一步的促进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发展,更主要的是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坚冰,开始了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历程,这就为中国接受各种先进思想提供了一个契机。

四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如果不想灭亡,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中西交往历史的问题是什么呢?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野蛮的侵略和掠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向人们展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物质文明,展现了西方国家的科技文明。更为重要的是清代中西交往的这段历史告诉人们,闭关自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的文明要与时俱进,要追随世界潮流,要不断的进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的改革。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培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