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玺:清代的中西交通及其特点(6)

摘要:清代的中西交通史其实就是清代的中西交往史。文章通过介绍清代和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的交往,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讲解清代中西交通的途径、特点,让我们更加清楚中西交通对现代中国的影响。结合现实,说明了“一带一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在清代之前,中国和外国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官方间的,不具备民间交往的性质。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民间不具备进行远距离和其他人交往的这种能力,交通工具落后,只有官方才能做的到。但是从西方人来讲,他们始终或者说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官商结合的色彩。无论是当初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还是后来的俄国、英国,都是这样。

我们先看一看俄国。刚才讲了,俄国向中国派遣了很多使团,它所派遣代表团的头领很多人都是商人。所以,中国方面的史料记载,都把俄国人的使团看作一个商团、商队。

清代学者何秋涛在《朔方备乘》一书中提到俄国的尼果赖使团。他记载,康熙十五年,贸易商人尼果赖等至。注意他记载的不是俄国沙皇的使臣,而是记载贸易商人尼果赖等至。圣祖仁皇帝召见之,赐察罕汗书。

那么1793年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还有1816年的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同样也具有这种非常明显的商业的色彩。这两个使团不仅代表英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些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要求,还提出了外交上的特权要求,而且代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向中国提出了很多商贸方面的要求,最后还有一条训令,就是设法使清廷同意英国商人在中国获得一个居留地。从这点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西方国家的外交使团是具有官商结合的色彩。

四、清代中西交通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中西交通的历史作用和影响都有哪些呢?我个人理解主要有四点,一是中西方的距离被拉近了。在中国古代社会或者说人类古代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非常的底下,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很落后,整个世界被分割为几个区域。后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特别是以蒸汽为动力的蒸汽船的出现,使得中外之间的交往不再是困难重重了。

二是中国在对外交通交往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汉代的时候,特别是唐代、明代和西亚有很多交往。清代的中西交通在整个中西交往的链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是改变了中国传统闭关锁国的政策,加快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在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虽然中国并没有能够和世界保持同步,但是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发展保持了同一个方向,我们没有犯方向性的错误。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培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