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玺:清代的中西交通及其特点(5)

摘要:清代的中西交通史其实就是清代的中西交往史。文章通过介绍清代和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的交往,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讲解清代中西交通的途径、特点,让我们更加清楚中西交通对现代中国的影响。结合现实,说明了“一带一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除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之外,明朝还另外派了一个叫张谦的下西洋,不是通西域的那个张骞。虽然开辟了海陆,但中国古代更多的还是靠陆路。直到清代之后,中西之间交往通过海陆就多了起来了。西方人到中国来,中国人到西方去,主要是通过海路交通。

第三,中西交通的区域范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讲到交通的范围,在古代来说还是比较单一和狭小的。但到了清代,中西之间交往的范围就扩大到欧洲各国了。清政府向西方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俄国、英国、法国、德国,包括美国、秘鲁、巴西都派遣了自己的外交使节。也就是说到了清代,中西之间交往的范围更大,不仅是单线的线性联系,而是覆盖了整个世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8年清政府派遣了一个外交使团访问全世界,这个外交使团很特殊,它的团长是美国原来的驻华公使,叫蒲安臣,然后又吸收了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再吸收了两个中国人,组成了一个四国五人的代表团。

我们看一看这次出访的各国,1868年2月25日,上海出发,首先横渡太平洋到达美国,又从美国横渡大西洋到欧洲,访问了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荷兰、普鲁士、俄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等11个国家。1870年10月18号回到上海,这次出访历时两年零八个月,那么它所行经的路线已经不是我们当初所理解的地理学意义上的,或者地理学方位上的东西之间的交通,而是一个环球性的、全面的交往。

第四,中西交通中的官方色彩或者官商结合的色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中国古代,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他的目的是要联合在新疆地区的大月氏和其他的国家共同对付匈奴人,他的外交色彩非常浓厚,具有非常明显的官方色彩。但是张骞通西域不具备民间色彩或者商业色彩。我们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让海外各国到中国来给皇帝进贡,宣扬明王朝的威德;还有的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说建文帝逃到海外去了,要消灭反对明王朝异己的力量;还有的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皇权势力扩展到经济领域,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垄断中外之间的贸易。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学界的说法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官方的性质还是非常明显的。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培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