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玺:清代的中西交通及其特点(4)

摘要:清代的中西交通史其实就是清代的中西交往史。文章通过介绍清代和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的交往,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讲解清代中西交通的途径、特点,让我们更加清楚中西交通对现代中国的影响。结合现实,说明了“一带一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在清代中期,主要是欧洲国家的使节、商人来中国,但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走向世界了。1866年,清政府派了一个使团到欧洲去进行访问。更著名的是1877年郭嵩焘出使英国,郭嵩焘出使英国是为了向英国道歉,因为有一个叫马加里的英国人在中国被杀了。郭嵩焘道歉完了之后就留在英国了,就开辟了中国驻外的第一个大使馆。以上就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清代中西交通的两种形式与路径。

三、清代中西交通的特点

在古代中西之间的交往很多,比如,张骞通西域,郑和七次下西洋等。那么清代的中西交通和古代的中西交通比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清代中西交通有五个特点:第一,中西交通的主动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讲这个问题,要回顾一下中国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明代以前,无论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中国都处于世界发展的前列。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一些中国本土以外的物品也传到了中国,像张骞通西域时的葡萄、苜蓿都是那时传到中国来的。印度的佛教也传到中国来了。但是就整个历史而言,中国处在先进的文化输出国的地位,它不断的向国外输出自己的文化。像日本、朝鲜、越南,它们都吸收了很多中国的文化,也就是说中国的文明是向外辐射的。

到了清代,中外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清代同时期的英国、法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当时来看,他们的政治制度是先进的,经济也是很先进的,他们的思想文化站在了世界的前列,那时的中国是落后的。在清代中期和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大量廉价的原料,开辟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开始大规模向中国扩张,中外之间交往的主动力变成了英国、法国,它们主动来开辟中国广阔的原料市场。

第二,中西交通的主要道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中国古代,中西交通的主要道路是陆路,但到了明代的时候,海路交通也开始发展起来了。甚至在更早就有中国通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现在通过考古发现了一个墓碑,这个墓碑证明在唐代,有个使节叫杨良瑶,这个人曾经出使过西洋,在杨良瑶的墓碑当中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其中有一点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杨良瑶曾经作为唐中期德宗的外交使节,航海下西洋,抵达中俄地区的大食,就是现在的伊朗、伊拉克那个地方。海路交通不是说在郑和的时候才开始的,但是郑和下西洋次数最多,影响也最大,这是没有问题的。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培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