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中外之间的官方交往,除了外国向中国派遣使节之外,到后来清政府也曾向英、法、美、俄、德派出了自己的外交使节。在雍正朝的时候,清政府就已经向俄国政府至少派遣过两个正式的代表团。
我重点讲一下英国,英国很早就派人来中国。在明万历皇帝的时候,英国就曾经派商人带着英女王给明皇帝的信件来到东亚,但是在途中被葡萄牙人发现给挡回去了。到1596年伊丽莎白又命令一个英国的商人为使臣,又一次出访中国,结果途中又遇到了葡萄牙的舰队,结果全体覆亡。后来英国还曾经三次向中国派遣正式的使团,比较熟悉的有1793年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1816年的阿美士德使团。这是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的一幅情景画。
现在我们讲讲清政府和俄国之间的关系。在清朝入主中原后的十年1654年,俄国沙皇就派遣了巴伊科夫使团来中国,一直到1725年萨瓦使团为止,俄国一共向中国派遣了六个外交使团,并且都在北京觐见了清朝的皇帝,这时中俄之间不但通了,而且还交上了。
我再讲讲清代中西交通的路径,路径主要有陆路和海路两种。在清代以前,中国和西方之间的陆路交往走的是一条什么路线呢?这条路线就是从北京走河西走廊,经过新疆,过了帕米尔高原,到达哈萨克斯坦,再到了俄国,然后到欧洲。汉代张骞通西域走的就是这条路。然而到了清代,更多不是走这条路。清代是从北京到通州,出喜峰口到喀喇河,这个喀喇河就是现在我们讲的热河避暑山庄这个地方,从这个地方折向西北,到中国东北的齐齐哈尔,再向西北,经额尔古纳村,再到涅尔琴斯克,涅尔琴斯克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尼布楚,然后基本上是顺着这条河向西,然后到莫斯科。
对于清代的这条道路人们很少去讲,而当时清王朝向俄国派遣使臣基本上走的都是这条路。俄国使臣到中国来也基本走的是这条路。这条路对于中西交往的意义非常大。现在我们去欧洲坐飞机,从北京经乌兰巴托,一直向西飞,然后再稍微向南到莫斯科,然后到英国、法国。这条路对于俄国人来讲,它的作用是很大的,当时俄国政府给他的使团的成员发了一个指示,说到了北京之后尽量去争取已经为清庭服务的西方传教士的支持,到北京之后要让耶稣会士的出面斡旋,争取他们的帮助。而耶稣会士给俄国使团帮助的一个条件就是允许耶稣会教士经由西伯利亚通信,就是可以通过俄国的地方通信来往。因为从俄国走陆路到欧洲比从中国走海路要近得多。
我们现在讲海路通道。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世界的几个重要文明区,比如,古印度文明区、波斯文明区、阿拉伯文明区、古希腊文明区。当时通过古丝绸之路把人类的几个先进的文明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了,促进了人类的相互交往。到了清代,西方传教士来华都是绕过非洲好望角再过来。在当时要绕好望角是比较远的。那么到1869年,在埃及这个地方开通了苏伊士运河,从这时起从欧洲来华就用不再绕非洲的西海岸了。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中外之间的距离大大的缩短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