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朱继东:如何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能力(3)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唯心史观在整个社会历史领域是占统治地位的。作为一个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彻底推翻了唯心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领域的统治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我们知道,唯物史观对我们如何更好地看待世界、认识世界,更好地看待我们整个国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都具有重大的指引作用。唯物史观不仅在今天的人类社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也依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有很多的论述,简短说,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传播秘密,使人们可以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清经济学领域的发展,把握经济学的本质,科学社会主义正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四)列宁是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典范

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最伟大的革命导师。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永远不能丢的。当今,有人放出很多不实言论来攻击列宁、攻击列宁主义,他们的目的指向很明显,就是要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我们经常讲列宁主义,那么,列宁主义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对马克思主义又有怎样的创新?

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以及整个沙皇俄国的社会形势,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首先是一国先胜论,就是一个或几个国家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然后还有新经济政策论、社会主义建设论等。这些论述不仅对苏联当时的发展,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立和壮大,对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一些正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也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列宁说:“我们不否认一般的原则,但是我们要求对具体运用这些一般原则的条件进行特别的分析。”他还进一步指出,“真理总是具体的”,“必须善于把这个普遍真理运用于个别的具体问题和具体场合。”列宁非常敬仰马克思,他知道马克思主义真理,但却从来不用马克思主义个别的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列宁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列宁主义,但他也从来没有把列宁主义当作绝对真理。当然,列宁主义这一概念是由斯大林在列宁去世后提出的。

可见,从马克思到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个重大创新都在具体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当中得到不断发展。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中没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合,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在这些意义上,列宁强调,“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必须普遍遵守的历史哲学公式,是一种超出了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的东西”。在此,列宁再一次启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真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汇和说法当成一种教条,当作一种迷信,否则,就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是走了相反的方向。

列宁还曾指出,“坚持唯物主义观点是科学道路是走向这种真理的唯一的道路”。当今,一些人放弃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导致了怎样的后果呢?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这么猖狂,制造出这么大的思想混乱,就是由于我们在看待人类历史发展、把握很多历史问题的时候,忘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所以,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坚持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如果放弃了历史唯物主义,就会导致南辕北辙的后果。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重大创新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年份。那么,在我们党成立95周年的今天,回首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把马克思主义迷信化、教条化。当然,我们党没有迷信化、教条化不等于个别领导人没有迷信化、教条化。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尤其是在我党的发展初期,确实有个别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教条,当成一种所谓的不能触碰、不能进行任何改变的终极真理,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观点对党和国家乃至革命都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那么,谁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我们看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一直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1928年到1938年,中国知识界、思想界曾经就中国的社会性质到底是什么这一焦点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否适合中国实际、当时的中国处于怎样的历史阶段、中国革命怎么走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真理在这一过程中越辩越明。最后,我们得出一个公认的观点,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学习和借鉴十月革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毛泽东同志对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非常认同,但不迷信,他坚持用领导中国革命的亲身实践去解读马克思主义,去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同志非常反对教条主义,他的经典名篇《反对本本主义》《反对党八股》等,至今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些文章中体现了很多创新思维,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正是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这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毛泽东同志看到了党内的思想混乱,在古田会议时创新性地提出了思想建党理论,高高举起了思想建党的旗帜。

责任编辑:刘玉婧校对:田甜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