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城:东西文化交互与丝绸之路的形成(3)

摘要:中国东、南面是大海,西面是沙漠、高山,北面是戈壁、森林,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当中,不利于与外界沟通。然而自古以来,中国并没有自我封闭,而是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保持广泛联系。丝绸之路为我们打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通道;丝绸之路的形成,助推了东西方文化交互,我们不仅输出了自己的文明,也吸纳了西方的文化。那么,丝绸之路是如何形成的?东西方文化交互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BC表明的什么关系呢?(见上图)在AB之间有一条虚线,虚线以上的A区,我们把它叫做中国北方地区的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在这个区域里边,早期的民众主要种植的是粟和黍,也就是小米和黄米;在这个区域以南,也就是长江流域,从很早就开始就是以大米为主食;在这个区域以外,也就是长城以外的次生区域,由于环境、资源的关系,人们长期以来比较多的是从事狩猎、采集的经济形态。在核心区域与次生区域之间(在长城内外之间),也不是完全隔绝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图片5

如果进一步详细地划分,我们还可以看出这样几个区域(见上图):最中心的是中原地区的核心文明区;东面是今山东和苏北地区;北边是燕辽,主要是包括北京在内的区域;还有中游、下游这些不同的区域;西面的甘青文化区。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等。可以说,它的历史积淀是非常深的,历史传承性也是非常久远的。

(三)中国的大西北与早期考古探险

下面一个背景,我们主要谈一下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主要是涉及到丝绸之路的区域。我们谈这个地区的一些早期考古发现和探险活动。

图片6

所谓的大西北,其范围实际上是很大的,这里我用直角线把它给括出来了,它几乎把中国的三分之一的面积给囊括进去了。从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这个区域包括了今天的陕西西部、甘肃、青海、宁夏、四川西北部,新疆、西藏的一部分。这个区域也正好在秦始皇时代修筑的长城以外的区域。这个区域在地理环境上跟中原地区相比,虽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这是东西交通的重要区域。这个区域的地理构造、景观环境是不一样的,它有着众多的生态景观环境。这里有大漠、戈壁、高原、雪山,也有大规模的草地,还有一些河谷地带。

这样的一个区域,它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商业方式,是千差万别的。它与长期生活在长城以内的河谷平原地带的人们相比,其生活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但是尽管这两个地区有着这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经济和文化上又有着相当大的互补性。长期以来,它们之间都有文化渊源和往来。这个地区的考古工作,也是中国出现最早的地区。但是,早期考古工作,主要是被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商人、士兵等把持的。

图片7

从19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期,早期的工作基本上是被西方学者把持的,当然也有少量中国学者参与。比如:俄国的Oldenburg有一个集团在新疆;瑞典学者Sven Hedin,带着大量的印度随从在新疆地区考察情况;著名的美国考古学家Langdon Warner,我们知道这个人他在敦煌揭了很多的壁画,也拿走了很多的文物。也就是说,在这一些人当中,有一些是纯粹的学者,有一些确实干着一些不可告人的勾当。

图片8

在这个阶段有一些代表性的人物。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俄国的热瓦尔斯基(Przhevalsky)。新疆有一个野马保护区,现在养着很多野马,那些野马叫“普氏野马”,为什么叫“普氏野马”?就是从热瓦尔斯基来的,因为他当时在新疆考察,抓住了这些马,回去献给沙皇,沙皇为了奖励他,以他的名字把这些马命名为普氏野马。这些野马在新疆地区,包括蒙古局部地区、西藏局部地区,很快就灭绝掉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野马被带到了德国,一直生活在德国的动物园里。我们国家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时候,又开始从德国引进了一批这样的普氏野马,然后放养在新疆它们原来生长的地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