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华:法国人眼中的“万园之园”(3)

摘要:孟华教授带我们回顾了圆明园在法兰西民族心理中逐渐积淀,演化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神话的历史。报告为我们客观介绍了圆明园的建园史、价值以及被毁灭的命运。通过孟教授深入、详细的讲述,可以明显感觉到法国人对这座瑰宝级园林的崇尚,对建园贡献的自豪,对毁园罪行难辞其咎,但又不愿也不敢直面现实的尴尬、复杂的心态。

在用这么严格的标准筛选过的辞典中,圆明园不仅赫然和所有重要的国名、地名、人名并列,而且它的篇幅是比较长的,足足有11行,并且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所以,圆明园已经进入到法国人常识性的知识结构当中,成为了法国人言说中国的一种套话式形象。

所谓“套话式形象”,就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反复的在长时段里用一个词语来言说异国。

二、法国人眼中的圆明园

接下来,我们谈谈圆明园是怎样进入法国人的知识领域,又怎么成为法国人想象中国的一个代表性的、有象征意义的、有符号价值的事物。

西方对这座中国皇家园林的描写最早可以上溯到18世纪40年代,由法国来华传教士王致诚向法国人揭示了圆明园的存在。1743年,王致诚已经到中国五年了,因为一直在如意馆作画,所以经常到圆明园去。他在一封给他的朋友达索的信里,详细地描绘了圆明园的园林、建筑、艺术,并且对皇家的生活,从筵宴到日常起居都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正是在这样一封信里,他把圆明园叫做“人间天堂”,叫做“北京的凡尔赛宫”,并且他也是第一个使用了“Jardin des jardins”这个词,我们把它译作“万园之园”。其实他后面用了一个复数,就是所有园林的王。

我简单地介绍一下王致诚,他早年曾经在意大利和法国接受过最正统的西方艺术教育。这样一位画家来到中国后,在长年累月和中国文化、中国绘画、中国园林艺术打交道的过程里,已经被圆明园美不胜收的山水、建筑、园林所折服,所以他对中国独特的园林美学是赞不绝口的。我从他的信里摘出一段,他说:“此乃人间天堂。水池依天然形态砌就,不像我们围以墨线切割出的整齐石块。它们错落有致地排放着,其艺术造诣之高,使人误以为那就是大自然的杰作。”我们看到王致诚以一个艺术家的敏感,领略到了和西方的园林艺术迥然有别的中国园林美学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师法自然”,就是“重自然逸趣,而不尚人工雕琢”。在王致诚的书信里,他通过对圆明园的具体描述,把中国人巧夺天工的园林艺术绍给了西方。

这封信在1749年被刊载在《Lettre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杂志上,这个杂志是专门搜集到国外去传教的传教士写回国的书信的,我们译作《奇异而有趣的信札》,有三十几卷。这封信刊登以后,立刻在法国,甚至整个欧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且很快就被译成多种西方文字。

除了用文字来描绘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以外,王致诚同时还把大量相关的图片陆续的传回法国。据说还包括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大家对《圆明园四十景图》可能有所了解。这套《四十景图》主要是由沈源、唐岱绘制的,从1736年开始到1747年最终完成,历时十一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