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成长凸显“被新媒介强建构”现象
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成长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和被建构的过程。从被建构角度看,传统意义上,未成年人社会化成长的“被建构”方式主要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基本教育形式。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成长的第一个所在,学校是专门为未成年人社会化成长而设立的学习机构,社会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能力锻炼的实战场。这里的“社会”指现实社会。未成年人主要依靠来自家庭、学校、现实社会三个“施教方”的知识,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社会化成长的特征表现为对来自家庭、学校、现实社会三个“施教方”的“同化和顺应”。
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引发了人的学习和教育的革命。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开放性与公共性、全时性与世界性、交往的匿名性与快捷性、内容的新奇性与丰富性,为未成年人接受知识和对外交往开辟了新天地。这样,在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社会化成长的“被建构”方式新增了新媒介教育形式,互联网等新媒介成为一个新的“施教方”。而且,新媒介对于未成年人的吸引力远胜于传统的家庭、学校和有限的现实社会生活,使得在未成年人社会化成长的“被建构”方式中,传统的家庭、学校和现实社会教育的影响力在下降,新媒介后来居上,从而出现未成年人社会化成长的“被新媒介强建构”现象,社会化成长的特征表现为对来自互联网等新媒介“施教方”的“同化和顺应”。如果来自新媒介“施教方”的信息是积极的,这种“同化和顺应”对未成年人社会化成长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反之,则带来的是负面影响。
五、未成年人加速形成和强化互联网时代的“后喻发展特征”
长期以来,文化传承积累是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的重要机制。文化传承在方向上是从前而后的,前辈将知识经验、谋生技能、生活方式等传递给后辈,后辈扮演着“被教化者”的角色。“喻”意指知晓、明白。从“喻”的含义看,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的上述特征可以称之为“前喻发展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系统发展中的文化传递方向发生变革。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年轻一代对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获取能力、对社会和时代变迁的适应性强,较快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介,不断创造新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技能,并扮演着“教化者”的角色,向前辈传授新知识和新技能,使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的特征表现为“后喻发展特征”。“后喻发展特征”是技术革命带来的必然现象,并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因为互联网等新媒介“未知远大于已知”,同时,“后喻发展”也有个“价值方向”问题,在运用和发展互联网等新媒介时,必须警惕互联网等新媒介带来的风险。在“后喻特征”发展过程中,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未成年人将日趋发挥着“先锋”作用,也应承担起让互联网等新媒介造福社会的责任。这就需要加强未成年人新媒介素养建设。
六、未成年人新媒介素养建设必须把握“两个基本点”
互联网等新媒介空间是人以技术为基础建构的“社会空间”。未成年人在新媒介空间中的任何活动本质上都是对新媒介空间的一种“社会建构”,必须树立社会意识,加强新媒介素养建设,成为新媒介空间“好的生存者和好的建构者”。
未成年人新媒介素养建设的内容很多,有“两个基本点”必须把握:一是法律素养。新媒介不是“法外之地”。法律是互联网等新媒介空间中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互联网等新媒介空间人的行为底线。必须使依法建设新媒介素养成为未成年人的自觉行动。二是道德素养。道德是人的行为价值取向,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必须履行的义务。道德素养是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必须使以德建设新媒介素养成为未成年人的自觉行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