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霞:理解长征精神必须坚持科学的历史观

杨德霞:理解长征精神必须坚持科学的历史观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远征,深刻总结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精神内涵,并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这为我们深刻认识伟大长征、走好当下的长征路提供了指引。

一、将对人类生存意志的惊叹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

长征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战争奇观,是红军征服重重艰难险阻的英雄凯歌。红军将士们一路上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同时,也迸发出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他们在装备极其简陋、战事极其紧张的条件下,星夜兼程,长途奔袭,击退上百万的追兵阻敌;在缺吃、缺衣、缺氧和缺火等各种极端条件下,一次次突破人类的生存极限,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荒无人烟的沼泽草地,顽强地走向胜利。长征胜利震撼了世界,被誉为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红军,克服重重困难,上演一幕幕奇迹,最终胜利完成长征这一壮举的呢?

在有的人看来,这种生命力的迸发,不过是在面临生死考验时的“求生本能”使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历史上有过许多同样面临生死绝境的军队,但并非都能像红军这样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创造出长征这样的奇迹。

用“求生本能”来看待长征,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本来衣食无忧的红军战士,毅然决然地舍弃富贵优越的生活,义无反顾地踏上戎马倥偬、生死未卜的征程;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战士在自己已经饥饿难耐的情况下,将分到的粮食留给其他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在面对结局很可能是死亡的任务时,许多战士选择了争先恐后、冲锋在前,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红军?这种力量源自于崇高的理想信念。斯诺回忆,在他与红军相处的四个月中,“在那些献身于他们认为完全正义事业的人们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斯诺文集I:复始之旅》,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13页)正是由于对为之奋斗的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才使得红军师长陈树湘在腹部受重伤后仍坚持拼命抗敌,弹尽援绝被捕之后掏腹断肠,壮烈牺牲,实践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豪迈誓言;使得在雪山上倒下的刘志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不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努力挣扎着将捏着自己党证和身上唯一的1块银圆的那只胳膊伸出雪堆、高高举起,期待后面过来的同志接收替自己交纳党费……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信仰的力量看似平淡无奇,却能使人们在即使是最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英勇的气概和革命的精神,去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正是有了高于天的革命理想的鼓舞,红军将士们才会“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有了“生存的凯歌”,有了不朽的传奇。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尽管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已经远去,我们今天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与红军将士们遇到的截然不同,然而,这种精神的力量依然不可或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永远为了真理而斗争,永远为了理想而斗争。”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始终保持定力,一往无前,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站得直、走得稳、走得远,经受住任何考验。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