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霞:理解长征精神必须坚持科学的历史观(3)

杨德霞:理解长征精神必须坚持科学的历史观(3)

三、将对长征胜利的折服深入到对历史启迪的探寻

有观点认为,红军当初之所以选择长征,不过是在重重围困之下的一次被迫转移,当事人身处其中都难以预料到最终的结局;而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对它隆重纪念,不过是因为我们作为后来者已经知道了它的胜利结局而已。换言之,历史本身充满偶然,胜败乃兵家常事,长征胜利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偶然瞬间,对它的宣传似乎有成王败寇之嫌。应该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呢?

不能否认,人类历史上确有一些胜利者只是昙花一现。面对已有的胜利,我们不应该骄傲自大,而是要保持清醒,并力争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但是,这些都绝不能成为质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理由,更不应该妨碍我们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启示。

诚然,不能否定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10页)革命领袖的个人性格、发动某场战役时的天气变化等,都可能在某些关键时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最终的结果。也正因如此,革命的道路总是跌宕起伏而又充满悬念,革命胜利的道路不是平坦的。

当初红军将士出发时,他们未曾想到这一走就是二万五千里,不会想到一路上要遇到如此深重的苦难,也未必能胸有成竹地预料到最终的成功。但是,就是这样一群当初几乎数次面临绝境的弱小的队伍,在经历了重重艰辛之后,迎来了耀眼的辉煌,实现了壮丽的“凤凰涅槃”。这能仅仅归结于历史的偶然性吗?其中的成功经验难道不值得总结吗?

在当初历史的机遇似乎都已经给了蒋介石的情况下,红军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其中蕴含的历史启示有哪些呢?那就是崇高理想信念的感召,使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迸发出空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中国革命的道路有了正确的指引;党正确反映民众诉求、引领民众解放,从而赢得人民的广泛同情和大力支持,获得了不竭的力量源泉;党和红军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解决生存危机与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获得了新生……理想感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等成功之道,不正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吗?即使在时代背景已经转换的今天,这些不是仍然具有穿越时空、穿透人心的力量吗?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今天纪念长征胜利,并不是满足于所取得的胜利,而是要从胜利中找出制胜的原因,寻求历史的启示,获得精神的动力,指引我们走好当下和未来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前行的道路上,充满无数的艰辛坎坷,充满各种未知的风险和挑战,面对更加复杂多样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要始终发扬革命先辈们的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奋勇前进,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研究”[2015MZD04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百人计划项目[26816WBR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