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潘建雷:从反复试错到探索定型——近代中国转型的历史反思(6)

2.中国国民党

(1)纲领

总的来讲,国民党(包括前期的兴中会、同盟会)的基本纲领有两个变化:早期以“驱除鞑虏”(即救国)为主要目标,后期则更加全面地推行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

(2)组织性质

国民党的组织性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辛亥革命之前,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的早期组织形式)是具有很强的旧式秘密会党性质的团体。第二,辛亥革命之后,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使之吸纳了来自于社会各个团体的精英力量,形成了一个派系联盟。但这个派系联盟依然具有浓厚的旧式联盟特点,或者说跟朋党性质的北洋系依然有很强的相似性。第三,1922年,孙中山决定“联俄”后,国民党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成为一个比较现代化的政党,具有了苏式政党的特点,但改造不太彻底,依然有旧式派系联盟的残余特色。例如,国民党并没有建立比较完备的组织体系,在南方八省中,国民党基本上党的系统能到县级,而北方基本上到省这一级就没有了。这是国民党在改造过程中的一大缺陷。

(3)领导层

国民党组织性质的不彻底性是由其领导层带来的。其领导层主要是旧式的士绅、军校生和留学生。

(4)社会基础

国民党的社会基础是知识界、江湖会党和商界。

不论国民党的领导层,还是其所依赖的社会基础,都没有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民和工人群体。陈独秀在1922年的一篇文章当中曾经指责国民党,认为国民党过于注重城市和上层。没能注意到最广大的工人和农民群体的实际诉求,是国民党在领导历史转型过程中的巨大缺陷,最终败退下来。

文稿配图三

责任编辑:余永峰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