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的客观依据和内在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的客观依据和内在要求

摘要: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虽屡经磨难,却一次次衰而复兴、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这主要是源于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内在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并列,强调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践表明,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才能挺起脊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奋图强,蓬勃向上;只有明确文化自信的客观依据和内在要求,才能认清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和光明前景,从而保持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和本质特征,不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和信念。

一、理论基础的先进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目标取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本特征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时代品格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功能作用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可靠思想保证、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定的。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给中国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是指引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文化具有两重性,既有优秀文化、有益文化,也有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这就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我国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思潮更加多变的条件下,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才能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才能发展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从根本上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二、历史传统的悠久性

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虽屡经磨难,却一次次衰而复兴、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这主要是源于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内在力量。其中诸如刚直不阿的人格追求,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内圣外王的为政之道,文以载道的艺术境界,载舟覆舟的民本情怀,天下一家的和谐思想,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等;诸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推己及人、仁爱好礼的社会美德,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等,这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财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能真正实现强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既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