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继承借鉴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包容品质。因此,文化建设应秉承尊重、包容、择善从之的优良传统,坚持沙里淘金、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原则,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形成社会主义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文化。同时,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因此,文化建设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舆论传播的制高点,扩大主流文化在网络社会的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在中华文化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世界许多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了多元共生、自成一体的文化形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也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汲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要坚持博采众长、转化再造、洋为中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当代世界文化进步的新趋势,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力和感召力。要把有益外来文化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元素,打上中国烙印,形成中国风格,使中华文化始终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头。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针,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在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基石,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主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取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科学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所作出的正确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对我国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我国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一定能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使中华文化成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中华文化蓬勃生机,迎来全面复兴的光明前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