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李晓安:依法治国的中国道路与实践

李晓安

李晓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教授、北京市优秀教师

点此进入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PPT

同志们好!今天我讲课的主题是:依法治国的中国道路与实践。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全国上下高度关注。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关乎每一个人的权益。因此,民法总则的通过,说明中国步入了真正的民法典时代,更说明法律、法治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法治与社会、法治与生活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种“新形态”,或者是另一种“新常态”。

一、法治及其意义

(一)法治

“法治”中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诸子文献中,比如《商君书·任法》中说“任法而国治”,《韩非子·心度》中说“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从现代意义上理解,法治即“法律的统治”。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要求确认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性,把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基本方式。

(二)现代法治与礼治、德治、人治的不同之处

我国历史上与法治相对应的治国方式有礼治、德治、人治等。现代法治与礼治、德治、人治则有重大不同。

第一,中国自古代到清末不同时期倡导的礼治、德治、人治都是从强化君主统治秩序的角度探讨治国之术的,都是为专制制度服务的;而现代法治则与民主制度相联系,是为有效地约束国家权力并确保相应的民主制度服务的。

第二,中国自古代到清末不同时期倡导的礼治、德治、人治,都注重民众对君主、尊上的服从义务,上尊下卑的社会秩序使社会主体之间没有平等的人格尊严与平等的社会地位。现代法治注重的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包括全体公民的人格尊严平等,它从形式上破除了等级特权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

第三,中国自古代到清末的不同时期,法律没有优于其他社会规范的至上权威性。现代法治则通过代议制、权力的分工与制约等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法律的至上性和权威性。

所以,现代意义的法治和中国自古到清末时期所倡导的礼治、德治、人治有跟着根本的不同。

李晓安.mp3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