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逊:深入理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钱逊:深入理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根与魂: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文化发展是变和不变统一的过程,变的是它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变的是它的根本特质、根本精神,它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这不变的根本特质和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与魂。毁坏了根,切断了血脉,这个民族就无法生存发展。只有牢牢地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发展。这是传统文化现代价值之根本所在。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固本培根,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作为民族生存发展的根与魂,这种价值与民族的生命同在。

从变的角度讲,传统文化的许多个别的具体内容,不能适应现代的需要了,其中一些在今天看来则有可借鉴的意义。但我们不可把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只限于借鉴。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传承延续传统文化,就要把握传统文化中这一以贯之的根本,把我们一切工作,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把传统文化的根渗透到一切方面。只就个别的具体问题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借鉴传统文化用于当今的具体事务,而不涉及这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结果所得只能是一堆零碎的知识和结论,看似丰富多彩,却不见传统文化的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脱离了根本,断掉了血脉,这些个别的具体结论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游离而无所依存的碎片,只能成为某种点缀或附庸。

精华与糟粕

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区分?这是人们常常提出,而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提出区分精华和糟粕,意义在于指出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简单继承、全盘照搬,也不能简单批判、全盘否定,而应有所分析,从而明确了对待传统文化应取的根本态度。这无疑是正确的。

提出文化的二重性,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标准。文化的二重性是客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不是随意的。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哪些属于普遍性的因素,哪些属于时代性的因素,都是依据客观条件决定的,不依人们认识和好恶而转移。这就给区分精华和糟粕提供了客观的标准,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基于科学的基础之上。

人们常把精华和糟粕看成不相联结的两个部分,以为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就是在精华和糟粕之间作选择。常有人问,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是精华多还是糟粕多?事实上,对传统文化是不可能作如此简单的分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结,不可分割。普遍性的内容总是与时代性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存在于时代性的形态之中,通过其时代性的具体内容而表现;正是在特殊性的具体表现中,蕴涵着普遍性的精神和原则。比如,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原则总是与不同人对义的不同理解相联系。所以,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传统文化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传统文化的两个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简单地挑拣分类,而是如前所说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转化过程,才能既坚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使传统文化适应时代的要求,发展到新的阶段、新的高度。毛泽东在解释这一点的时候说,“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这是一个消化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挑拣选择所能解决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