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雷:文化传承与国家治理(7)

摘要:文化必须有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就是民族。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中华民族创造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又凝聚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说明了这个特征。文化有一定共性,也有个性,文化的个性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特性。

汲取历史教训对于党政干部来说是必要的。多一些历史文化涵养,对于事务的处理自然就会先辨善恶,后言是非,分清公私,再断利害。可是近代以来,由于历史修养和文化修养的短视,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历练,所以处理政务的时候颠倒了,没有善恶之分,没有是非之辨,如果一切向钱看,那么处理公务时就会增添了许多私心,是非不分,善恶不顾,公私不清,到头来害的还是自己。建议今后在国家治理中,在制定政策中,在教育各级干部的培训中,要增强先辨善恶、后言是非,分清公私、再断利害的修养教育,避免部门利益打着改革的旗号与民争利。不少突发事件的起因就是由于少数执法人员由于没有善恶之分,没有大是大非的观念,唯利是图导致的。

所以,贬义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的是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对朝廷百官讲到,“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欲济其私。欲行道者心存于天下国家,欲济私者心存于伤人害物。”《太史公自序》记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朝廷治理怎么乱到这种地步?考察一下这种政治乱象的深层次原因,都是由于失掉了“忠孝礼义廉耻”这个根本的价值观念,君弑臣、子弑父,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原因是由来已久的,以此告诫后人做国君的不能不读《春秋》。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只要有大动乱就说明这个时代缺乏人才了。人才破产了,政治就会极度腐败。道理很简单,跑到政治舞台上的人都自私自利,利益集团把持政治,毫无公心、毫无礼义廉耻,政治能不坏吗?政治说到底就是人才的问题。有德之人把持政治,政治就会清明;品德恶劣者把持政治,政治就会龌龊,人民就会受罪。

什么是贤者?邵雍这样解读:“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亿人之人,有兆人之人。”用群众的语言就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汉朝在遇到大天灾时,丞相往往引咎自杀。由此说明当时的丞相主要负责全部行政职责。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管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监督之术是政治治理的最高明法则。监督分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监督;一种是监督者全国巡视,倾听各阶层的声音。这样既可以对腐败官员和不作为官员起到震慑作用,还可以起到监督作用。

我们讲一下文化背景与国运。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连续八年没有结冰。假如黄河结冰就有大麻烦了。日本人的兵马就能南下黄河,日本人一直在等这个机会,但是老天爷护佑中华,抗战八年,黄河就没有结过冰。

一个政权的生命必须依赖于某一种理论的支撑,此种理论必须是正义的、光明的,此政权才能得以延绵,否则此政权将是一种黑暗的势力,必须消亡。我们的近代史,国民党,包括民国军阀,再往上推清政府,实际上都是一种黑暗的势力。

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现今中国人的信仰出现了问题,原因如下:第一,受西方商业经济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第二,受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的影响;第三,受极度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影响;第四,受西方所谓的宗教信仰的影响。以上四个方面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中都没有根基。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西方传来的价值观念是冲突的、矛盾的,让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不知所措,加重了社会戾气,造成了困惑和冷漠,社会呈现浮躁、狂躁的病症。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梳理一下建国以来的治理方式,需要静下心来从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