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落落三百余文 千古“治家之经” (3)

朱熹:落落三百余文 千古“治家之经” (3)

摘要:兴贤书院建于南宋孝宗时期,为纪念先贤胡宪(号籍溪先生)而构筑。朱熹当年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所谓“兴贤”,即寓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后书院于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乡人连城珍等十四人首倡,在崇安县令张翥支持下,得以重建。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比如,他一生中有两个(主要)论敌,一个是陆九渊一个是陈亮,在学术观点上完全不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尖锐对立的。但朱子和他们两人的私交非常好,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比如鹅湖之会以后,朱子和陆九渊学术的争论已经到了极点了,但是朱子到了江西,办了白鹿洞书院以后,还是把陆九渊请去讲学,并且把陆九渊讲课的提纲亲自抄写出来,刻成碑立在白鹿洞书院。所以他和陆九渊虽是论敌,却也是很好的朋友。

在五夫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朱熹到女婿黄干家中,女儿朱兑因家里贫穷,拿不出好东西招待父亲,只能以葱汤麦饭让父亲充饥,心中很是内疚,感觉对不起父亲。但朱熹面对这顿粗茶淡饭却吃得格外香甜。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朱子不但没有怪罪女儿,朱子反而非常高兴,而且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是这么说的,“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人。”写了这样一首诗表扬他的女儿,就是说葱汤麦饭是太可口了,只要能够疗饥,能够吃饱,我就很满足了,你要想到还有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呢,朱子就是这样一种胸怀,他的勤俭在当时是有名的。

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不取不义之财。他办了很多书院,却没有为自己置办任何产业,也没有为家人谋取任何私利。据史料记载,朱熹晚年,生活比较清贫,“其斋舍无以避风雨”。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朱熹对他人惠赠的财物,只要是于法有碍,一概以礼谢绝,绝不收受。

中华朱子学会顾问、福建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照南:

朱熹他家从江西婺源迁到福建来以后,家庭一直是比较清苦的,相当的清苦,日子过得很艰辛,但他凡是不义之财,一概不取,始终以清廉自守。朱熹的清廉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包括在《宋史》里都有记载。

《朱子家训》寥寥数百字,却深刻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这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

八百多年过去了,朱熹后裔繁衍生息,已历经三十多代,子孙遍布各地,达数百万之众。朱子后裔不管是身居官场还是静处乡村,老祖宗亲手写下的《朱子家训》成了他们共同的人生指引。《朱子家训》是治家理论的总纲,后世多有所发挥与阐述。如明末清初朱氏后裔朱柏庐便在《朱子家训》的基础上,写出了《朱柏庐治家格言》。

【学生朗读】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作为一代大儒,朱熹清正廉洁、嫉恶如仇,而心里又总是装着百姓,亲民爱民。他的这些官德思想得到后世官员的倡导,甚至身体力行。

中华朱子学会顾问、福建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照南:

《朱子家训》是朱子对家庭建设、社会建设的一些体验和感悟,通过这篇《朱子家训》,我们也看到了朱子的人格影响和人格魅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至今天,朱熹的思想仍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而《朱子家训》也为我们修身处世、治家教子提供了重要借鉴。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朱子家训》让我们知道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文明的人。

回望紫阳楼,朱熹当年亲手种植的樟树,现已郁郁葱葱,绿荫如盖。五夫村外,荷花飘香,“朱子故里荷田田,闽邦渊源水清清”。人心向善,古村不老,紫阳高照,家训流芳!

一代大儒朱熹如何清廉为官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宋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称朱子。19岁中进士,先后任同安县主簿、南康知军、漳州知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等,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当过皇帝宋宁宗的老师。

作为一位儒学家、理学家,从政的朱熹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他一生从政时间不过短短九年,但在任期间,廉洁奉公,公正无私,不畏权贵,对贪赃枉法之徒深恶痛绝。

1182年7月,朱熹到台州巡视灾情。接到反映知府唐仲友为官不正的举报后,朱熹决定对唐仲友进行调查,查明了其在台州知府任上存在违法收税、贪污官钱、伪造钱币等多项违法乱纪行为。

中华朱子学会顾问、福建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照南:

朱熹一再上奏折要弹劾唐仲友,即使明明知道唐仲友是当朝宰相的亲戚。朱熹遇到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是毫不手软的,他一连上了七道奏折来弹劾这个唐仲友,这个(案件)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这说明朱熹的清廉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而且表现在他对社会风气的治理,对贪官污吏的(惩处)毫不手软。

朱熹非常亲民爱民,心里总是装着老百姓。朱熹在南康任职时,有一富家子弟跃马于市,踏伤一小孩,小孩生命垂危。朱熹知道此事后,命下属将肇事者送到衙门处罚。这时有熟人前来说情:“此人是富家子弟,何苦要拷打他呢?”

福建省南平市朱子文化保护建设专家组成员 祝熹:

朱熹说,如果不处理他,反而对不起百姓。后来朱熹在南康有了一次讲学的机会,就讲解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西铭》,这里面就提到了老百姓和自己的兄弟是一样的。他通过这种教化的方式来教育当地百姓,同时也展现了他不畏强权,予民公道的一个方面。

朱熹长期生活在农村,深知民众疾苦,从小心中就蕴藏着帮贫救困、忧世恤民的思想。他虽然辗转多处为官,但每到一处,重农桑,兴水利,正经界,轻赋敛,惩贪官,治豪强。

朱子社仓坐落在五夫凤凰巷内,是朱熹为赈济灾民于乾道七年即公元1171年创建的。社仓竣工时,朱熹亲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社仓记》,并亲自题了一首警醒诗:“度量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以劝戒社仓管理人员要遵纪守法,不可有私心贪心。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朱熹建立了义仓制度,义仓制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丰年丰收的时候,政府用很低的价格把粮食收购进来,储藏在仓库里面,到了灾荒老百姓没有饭吃的时候,用更低的价格甚至免费把粮食赈济给灾民,让灾民度过饥荒,然后再恢复生产,这个义仓制度、义仓到现在都还保存着,这也是朱子当年为老百姓做的一件善事、一件好事。

八百多年风雨侵蚀,朱子社仓屹立在武夷的青山秀水间,屹立在千千万万勤劳淳朴的百姓心中。圣贤朱熹虽已远去,但其一心为民,清廉为官的品德,正如五夫的莲花,经久不衰,越开越盛!

●朱熹家训摘编

修身

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①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②报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③之。

——摘自《朱子家训》

【注释】

①矜:夸耀。

②直:坦诚正直。

③谕:劝导,劝诫。

【译文】

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

居处须是居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语须要谛当①,不得戏笑喧哗。凡事谦恭,不得尚气凌人,自取耻辱。

——摘自朱熹《训子从学帖》

【注释】

①谛当:恰当、得当。

【译文】

平日的仪容举止一定要恭敬端庄,不得放肆怠慢。说话一定要得当,不得嬉笑喧哗。凡事要谦恭,不得盛气凌人,自取耻辱。

齐家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摘自《朱子家训》

【译文】

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

守正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摘自《朱子家训》

【译文】

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妒有能力的人。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声言忿恨,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情要拥护。

崇文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斯文不可不敬。

——摘自《朱子家训》

【译文】

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

早晚受业①请益,随众例不得怠慢。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候见质问,不得放过。所闻诲语,归安下处②,思省切要之言,逐日札记,归日要看。见好文字,录取归来。

——摘自朱熹《训子从学帖》

【注释】

①受业:接受老师传授的学业。

②归安下处:回到住处休息。

【译文】

每天听先生讲书和请教,要和他人一样按常例进行,不得怠慢。有疑点要用小本子随手记录下来,等候向老师请教。听到老师训诲,回到自己住处,要思考其中最紧要的话,逐日记下,回来的时候带给我看。看到好的文章,也要抄下来带回。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