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波折历程
青蒿素类药物获得世界认可的历程并不顺利。
世界卫生组织抗疟药物技术专家委员会主席、牛津大学教授尼古拉斯·怀特今年66岁。他是中国青蒿素走向世界的推动者之一。在位于泰国曼谷的玛希隆-牛津热带医学研究所,怀特教授和同事们数十年如一日从事着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初,怀特第一次听说这种来自中国的抗疟药物,希望通过试验验证它的疗效。1994年,热带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打算在越南开展首个注射用青蒿琥酯治疗重症疟疾的临床试验,但当时世卫组织并不认可使用中国产的青蒿素类药物,试验被迫半途而废。
此后10年,怀特和同事们没有放弃研究。2004年,他们在孟加拉国、印尼、印度和缅甸4国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震惊,”怀特回忆,“青蒿琥酯和奎宁表现出了极为显著的疗效差异,以至于负责监督试验的独立委员会立刻要求停止试验,尽早将注射用青蒿琥酯用于临床治疗,以挽救更多重症疟疾患者的生命。”
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药物相比,青蒿琥酯让重症疟疾患者死亡率下降了34.7%。2006年,这一结果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同年,世卫组织出版《疟疾治疗指南》,采纳热带医学研究所的试验方案。基于青蒿素类的药物正式获得“国际通行证”。
“我不是在为中国企业推销,药物自身的疗效证明它确实是好药,”怀特估计,自2000年以来,青蒿素及其复合疗法已挽救了全球600多万人的生命。
一场“化学反应”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青蒿素的创新,是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以中国式方法解决世界医学难题的例证。在这条传统与创新道路上,中国正在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将中医药资源技术与丝路沿线国家分享。
200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同设立“中医-生物”双学士学位本科项目。这是新加坡知名大学开设的第一个中医学本科课程,在世界50强高校中也是首创。
在那里,传统中医与新加坡的西医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双学位课程把西方生物医学和传统中医结合,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希望可以在中西医间架起一座桥梁,”南洋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及中医双学位课程主任、南大中医诊所主任吴再池博士说。
截至2016年,项目共培养了7届共304名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东盟国家的毕业生,约半数毕业生目前就职于不同国家的中医诊所,也有一些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或从事医院管理、保健等行业。
30岁的周彦吟是项目的首届毕业生之一。她说,中医理论和西医解剖、生理学知识的结合,一方面可以让人充分体会到中医“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突破传统中医的思维,用创新探索新发现。
扎根于当地土壤的“种子”已经开出创新的花朵。
一款名为“小马”的中医治疗机器人是项目毕业生张艺钟的得意之作。“小马”可为肌肉僵硬和运动损伤者提供推拿按摩服务,它身上还装有多种传感器,可通过云处理诊断病情。目前,“小马”机器人由南洋理工大学协助成立的一家小型初创企业推出。
吴再池认为,“小马”机器人是创新的例证。“正如青蒿素的根是中药,但采用了西方科学的方法把它提炼出来。这就启示我们怎么用现代的方法把中医药呈现给大家,即某种形式的‘中医现代化’,”他说。
如今,不少东南亚国家在本国卫生体系中确立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已成为当地人防治疾病不可或缺的资源。“一带一路”倡议更为中国与东南亚开展中医药创新合作助添了“催化剂”。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自2015年财政部设立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以来,已支持建设了17个中医药海外中心。
吴再池说,“一带一路”让传统中医药“走了出去”,同时,也让传统中医药有机会更多了解外面的情况,探索如何融入各地的医疗体系。这是对“健康丝绸之路”的最好诠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