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城市建设与城市建筑(5)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到建筑艺术,希望提高全民族的建筑文化觉悟,或者说建筑文化的审美高度。建筑中的“原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长期的观察、体验,需要经过沉重、深切、紧张,甚至是悲剧性的思考,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法,更重要的是精神,创新需要精神的超越。

(九)城市建筑策划凸显责任。由于畸形政绩观和GDP追逐症的影响,国内城市“大拆大建”成为普遍现象。现在我国二类民用建筑的使用年限是50年,就是说,到51年时就要进行检测,若它需要加固,就进行加固,而不需要加固就评估还能使用多少年,相当于保质期,这就叫结构安全使用年限。不同的建筑使用年限不一样。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寿命缩短了将近一半,这是对我们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能将我们的普遍建筑的使用年限延长一半的话,将会节约多少社会资源啊!

西方建筑的寿命可以到100年,我们的只有30年,拆了以后再重盖。广州陈家祠投资8个亿,4年就拆了;北京四星的凯莱大酒店,拆了;沈阳五里河体育场,见证了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拆了;浙大滨湖校区,拆了;2016年教师节9月10号,武汉大学美丽的校园拆了14.4万平米的一栋楼。这些建筑并不都是质量问题,有些是建筑规划不够合理。

据不完全统计,建筑过早拆除导致碳排放增加,资源浪费在“十二五”期间超过千亿元。在国外,所有的建筑设计任务书,政府投资的项目,必须要经过审查,要找专家论证,没有经过审查论证就拍脑袋自己做的任务书,很有可能出现过早拆除的状况。我国很多项目过早拆除也是因为设计任务书出得不对,即便建筑再好看,但不好用。因此,我们明确提出将这件事纳入程序。今天我们有施工投资审查,以后可能政府投资的重要项目都要有设计任务书的审查和标书的审查。因为设计任务书的审查和标书的审查一直是我们的一个漏洞,没有人去审查,建筑师照设计任务书去做,可能就错了。

建筑师做建筑策划,来解决业主、发展商和甲方怎么样做设计的问题,而不是由业主随意编制一个设计要求和设计任务书从而导致以后的浪费,导致以后的设计失败。这就需要有一系列、一整套的方法,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国家起步较晚,而且在我们国家现行职业教育里还没有完全涵盖这一块。好在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清华大学已经开了好几年建筑策划课了,近几年的注册建筑师考试里面也加入了这方面的考题。

我一直认为建筑师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这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比如说抗震的问题、消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作为一个作品呈现在社会上、呈现在环境里,它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我一直强调,建筑师是一个“社会人”,他不是一个孤立的艺术家,除了说他建造的房子永远都会放在那,影响到城市景观、环境之外,它更多地会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使用功能。如果说我们现在的房子不好用,大家每天都在抱怨,那就说明这个建筑很失败;如果说好用,但它花了很多钱,那么也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怎么做一个贴切的建筑,这是非常重要的。

(十)城市的发展跟大事件是有关联的。城市的发展一定要有机遇,这个机遇对城市建设而言,就是大事件。大事件无疑带动城市的大发展,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风貌上,它有很多的场馆要建设。

城市的发展跟大事件是有关联的。奥运会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一直在说鸟巢非常好,它天人合一,它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带给我们建筑设计师、环境设计师更多的是我们对环境的理解,所以希望通过这样一个项目能够带动城市的发展。比如要考虑怎么样来研究赛后利用,在奥运会的很多成功的例子里面,包括射击馆、柔道、跆拳道馆,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立足长远使用、满足奥运会,把奥运会18天的使用放在第二位。   

世博会告诉我们:城市的土地完全是通过一些事件本身来形成的。沿着黄浦江周边的这个地块,由各种各样的工厂占据,但通过世博会这个事件本身将土地盘活了,那么土地增值就不是几十倍的概念,而是上百倍。与此同时,给城市风貌带来的巨大影响远远超过了工场的搬迁。

三、关于建筑的创新与发展

文学评论家雷达有一段话,与世界上许多公认的大作品相比,当下的中国文学,包括某些口碑不错的作品,总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究竟是什么呢,却又很难说得清。现代以来至今,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等国外文学思潮及观念已被中国作家所接受,虽未明言,中国作家在融入世界文学主流和结合本国文学传统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心目中对伟大文学的看法。一直以来,总有人不断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出现不了伟大的作家,出现不了我们时代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现不了新的曹雪芹,出现不了新的鲁迅或者胡适式的大家呢?尽管有人抱着良好愿望,一直断言,说,这是个应该而且必将出现文学巨匠的时代,可巨匠似乎迟迟不肯露面。诚然,我们拥有不少优秀的富有才华的作家,有的作品也已呈现出若干大手笔气象,看不到这一点,总是妄自菲薄也不对;可是,与我们心目中伟大的目标相较,距离还是显而易见的。这跟我们今天的建筑评论非常像,我非常认同。当下,关于建筑的创新与发展,我们主要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量产与库存之间的矛盾。一个作家出名了,很多人都约他写书,要求两个礼拜给我写出来,我给你卖过万册。两个礼拜出书,脑子里边没有东西啊,所以只能抄别人或者抄自己的。量产和库存之间的矛盾在今天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里也有呈现。就是恨不得三天出方案,一个礼拜出施工图,三个月就盖好。建筑师肚子里空了,脑子里空了。碰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办?只能抄。我们要给建筑师一些时间进行创作,这些事情是有规律的,而且是有科学规律的。

第二,拥有精神骨骼和血肉品性。说中国的小说“精神缺钙”现象日益严重,我非常认同。我们的文化界、文艺界,包括建筑界已经迅速告别了神圣、庄严、豪迈,走向了日常的自然经验陈述的个人化叙事。今天动不动就是福布斯排行榜,动不动就是GDP,动不动就是利润,动不动就是成功人士凌驾一切之上。浮躁、自我抚摸、寻求刺激、回避是非、消解道义、绕开责任、躲避崇高,等等,这可以说是我们今天时代的一部分特征。当今文学最缺少的就是弘扬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力,而这是一个民族文学精神能力的支柱性需求。一个民族的文学倘若没有正面的精神价值作为基础、作为理想,其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一定会打折扣。建筑也是一样的。

第三,不能忽视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和对时代生活的整体性把握。现在最缺少的就是面对着欲望之海、现象之林时,我们能够真正地把握住一个整体,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整体文化自觉性的问题。

第四,提升宝贵的原创能力。“原创”二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长期的观察、体验,需要经过沉重、深切、紧张,甚至是悲剧性的思考,这一点必须得有。同样,建筑师也要能够经得起这样一种痛苦,这样一种思考是必须的。当然我们也有很多好的设计获得过大奖、金奖。大家有机会去杭州的话可以去看看,西湖边上有一个中国美院,它的老楼就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李承德建筑师做的设计,前后做了八年,用灰砖一点点做出来的,它旁边就是潘天寿纪念馆,非常好的一个建筑。很多地方都很入画、很入眼。这些东西,你得慢慢地磨呀。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法,更重要的是精神,创新需要精神的超越。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斌)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