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民族团结之基(2)

筑牢民族团结之基(2)

摘要:民族团结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生命线。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明确提出“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3年多来,内蒙古各族人民牢记总书记的指示,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

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

现年已经93岁、时常忍受着病痛,但她仍定期向组织写思想汇报,仍准时参加每星期三的组织生活会。这位老人名叫云曙碧,是乌兰夫的长女,她完整地经历并近距离见证了自治区从贫穷落后的旧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同这位老人一样,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从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中认识到: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认同”是草原各族儿女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石。

“通过广播电视、广告屏、面对面等各种形式,让党政领导、学者专家、村支书、致富能手等各种人走上讲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法律法规等。”伊金霍洛旗讲师团团长张晓平讲到,伊金霍洛旗的“百姓讲堂”如今已快8年,越办越火,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让“五个认同”成为全体人民的共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几十年如一日地加强教育,久久为功。

今年元宵节期间,阿拉善盟府巴彦浩特镇演出舞蹈《吉祥颂》,融合了蒙、汉、回、藏4个民族的舞蹈形式,以其华丽的服装、优美的舞姿,令人感受到了文化融合的魅力。盛夏时节,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街的幸福社区的各族居民正在举办百家宴:蒙古族的烤羊排、手把肉、奶茶,朝鲜族的打糕、辣白菜、紫菜包饭,汉族的锅包肉、木须肉……长期以来,内蒙古给各族群众创造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现内蒙古8户家庭中就有1户是民族团结家庭。

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传承、保护,有效促进了各族相互间文化的认同。内蒙古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规划建设了36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区”。公布了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蒙古文、红山玉龙等“十大文化符号”。草原文化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并称为中华文化三大源流的立论得到确立。民族教育得到优先重点发展……

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园,草原上的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家园。呼和浩特人说,呼和浩特是全国最好的地方:距离上不远不近、位置上不东不西、气候上不冷不热。包头人会说,包头是一座工业城、生态城、文化城,房价不高,日用品丰富,待久了你哪里也不想去。遥远的呼伦贝尔人会说,我们那地方是雪的故乡、森林的海洋、外接俄蒙、风情万种……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