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论新视野】曹洪欣: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2)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怎样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曹洪欣指出,要发掘中医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优势,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疾病防治、健康养老、疾病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中医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认知,中医养生保健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二、中医药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认知    

什么是中医?中医是指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民族医药的总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具有独特诊疗技术和方法的医学学科。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初步形成了中医治病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随着各个朝代的发展探索,中医的知识体系逐步完善,为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提供了具有我国国家及民族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中医药学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把中华优秀文化、人体的生命现象及疾病的防病治病规律融会贯通,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形成了人文与生命科学有机结合的系统的、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医药学是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历朝历代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融入到中医的理念当中被延续了下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医药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它在传承的过程中还不断弘扬、升华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医的理论和知识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例子并不鲜见,比方说中医治法里的“扶正祛邪”之说。达到扶助正气、消除邪气的目的,中医有活血化淤、理气健脾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领域。

中医基于对人的观察及研究实践,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通过望闻问切收集分析人体的外在信息,及时作出诊断。单纯以实验科学来看,这种能够直接从人身体上发现疾病的学科未免有些不可思议,但中医恰恰是用这种办法在人的身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防病治病的目的,并经过了数千年实践验证。

对于生命的认识,中医强调从生命孕育开始到生、长、壮、老、已的动态生命过程。“两精相搏谓之神”,即是说男女交合受孕之后,新的生命开始孕育。中医非常讲究胎育(胎教),有安胎、保胎、寿胎之说,就是要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理,让胎儿在母体中健康发育。宝宝出生以后会正式进入到人的动态生命过程中,中医把这个过程概括为“生长壮老已”。比方说女子以七岁为一个周期,《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这句话是说女孩子7岁的时候,肾气初至,开始逐渐向旺盛的阶段发展,牙齿开始生长坚固,头发变浓密,颜色乌黑;到了14岁的时候,任脉和太冲脉随着机体的发育逐渐通畅旺盛,如果月经开始按时规律来潮,就可以怀孕。之后还有三七、四七、五七等等对女子不同年岁的描述,分别反映了人体在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生理病理状态。而男子则是以八岁为一个周期,人的的生理及病理过程不仅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区别,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年龄段、时间段上有所区别。同时,中医强调“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相契合。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形神统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比方说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有二十四节气,一天中有二十四小时。人的饮食、活动作息要与自然规律相适应。中医还讲究形体与精神的统一。形体就是我们体检时检查的身体,但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单一的形体,人们还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上的变化。中医诊治疾病力求兼顾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把人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和内脏通过经络相连,眼睛红了可能是肝火太旺,耳鸣或许是肾虚造成的。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对人的认识上的优势。

中医是如何认识健康呢?《黄帝内经》是这样陈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成书的时间众说纷纭,有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还有说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但无论哪一种说法,以当时的时间点向前追溯到它说的上古时期,距今至少有5000多年了。这句话是说,那时候能够把握生命规律的人,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变化,使用合理的方式调养自己的身体,饮食起居都很有规律;他们不好高骛远,不过度的劳神,因此能保证形体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健康,从而获得长寿。如何调节自身,这里强调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要尊重自然规律,二是要注重从饮食、作息、心态等方面进行调节。

中医认为健康不单单局限在形体上,它还强调心理、精神上的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强调了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即是说人要时刻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如此可实现真气内藏、精气内守,也就不容易生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句话表述人体平衡状态对健康的影响,是说人体只有保持阴阳平衡的状态才能保持健康,一旦失去这种平衡,人就要得病。

综上所述,对中医来讲,健康必须同时强调形体健康与精神意识的健康,必须重视精神意识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必须时刻保持一种阴阳平衡的身体状态。

对于疾病的认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提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中医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外来因素,比如说中医讲的“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再如“疫疠”,指的是突发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另外中医里经常会提到情志异常,这主要涉及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变化,还有中医强调的饮食、劳逸失调、外伤等均可能会导致气血津液失调,从而影响到人的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

中医对疾病病因病基的认识自有其独到之处。比如说细菌病毒侵犯人体,中医不是单纯的针对病毒本身施治,而是通过观察细菌病毒侵犯人体之后人体肌体的反应,再根据这个反应来分析外邪所处的部位和病情演变的情况来有效的干预。中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随时收集人体的异常感觉和异常变化,比如人与自然不和谐状态、形体与精神意识不统一的现象、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异常感觉等,然后根据人体感觉、体征变化分析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疾病状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办法,这就是辨证论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